基金業素有“渠道爲王”一說,銀行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對基金產品發行起到重要作用。2023年是市場震盪波動的一年,基金代銷和託管整體數據不佳已是不爭事實。但市場更爲關注的,實際上是渠道機構在定製化業務、智能化運營等方面的結構性亮點。這些變化,既是當前財富管理行業整體基調的一個折射,也恰是銀行和券商機構年報最重要的增量信息。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即便整體環境不佳,但“宇宙第一行”的工商銀行基金代銷金額卻實現了兩位數的逆勢增長。甚至各家機構還從不同細分領域實現了逆勢突圍。比如有銀行去年代理的非貨幣公募基金持倉客戶數,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某些垂直平臺的基金銷售餘額增長更是超過了60%。此外,還有機構的基金線上化運營效率大幅提升,相關指標同比提升40%。而實現這一切所需的能力,則需要從“增強數字化能力”當中去尋找。

工行基金代銷額逆勢增長13.8%

在銀行機構中,基金代銷勢力較大的是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相關業務帶來的收入,在年報上列爲“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根據年報,工商銀行2023年整體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193.57億元,比上年減少99.68億元,下降7.7%。招商銀行方面,2023年的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爲841.08億元,同比下降10.78%。

具體到細分的基金銷售領域,2023年工商銀行代理銷售基金4197億元,較2022年的基金代理銷售金額3688億元,逆勢增長了13.8%。招商銀行方面,2023年實現代理的非貨幣公募基金銷售額2968.09億元,同比下降11.42%。此外,2023年招商基金的代理基金收入51.79億元,同比下降21.52%。需要指出的是,代理銷售基金爲基金銷售的規模數據,而代理基金收入爲費用收入,兩者並非出自同一統計口徑。

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23年末招商銀行權益基金(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爲5028億元,位居行業第一;工商銀行以3447億元的保有規模位居第四,第二和第三分別是螞蟻基金和天天基金。

託管業務方面,工商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公募基金託管規模爲3.7萬億元,養老金託管規模2.8萬億元,均保持行業第一;受託管理年金基金5541億元,管理企業年金個人賬戶1314萬戶,託管年金基金13781億元。受託管理企業年金基金規模、管理企業年金個人賬戶數量和託管年金基金規模,繼續穩居銀行同業首位。

招商銀行方面,截至2023年末整體託管規模達21.12萬億元,其中資管類產品佔比爲72.02%。這裏面,公募基金、保險、養老金、跨境四類重點業務託管規模較上年末增幅15.07%,超出行業平均增幅2.84個百分點。2023年,招商銀行託管的新發公募基金只數及規模均保持行業第一,同時還落地了首批跨境QDII半導體ETF託管和首隻固收類QDII-FOF基金託管。但由於權益類公募基金託管、理財託管收入下降,招商銀行2023年託管業務佣金收入53.28億元,同比下降8.00%。

平安銀行細分平臺代銷額大增66.8%

和上述兩大代銷巨頭相比,其他銀行和券商機構的代銷規模雖有不小差距,但卻呈現出了不少逆勢增長的細分數據。

交通銀行方面,2023年代銷個人公募基金產品餘額2242.80億元。相比之下,交通銀行2023年代銷的個人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餘額更高,分別爲8531.35億元和2914.12億元。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2023年年報並沒有披露過多的具體代銷數據,但依然可以通過一些結構數據觀察其代銷業務情況。

其中,平安銀行截至2023年末代理的非貨幣公募基金持倉客戶數,較上年末增長13.6%;“行e通”平臺累計合作客戶達2556戶,通過該平臺銷售的第三方基金產品餘額爲1856.2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8%。中信銀行則表示,2023年把握市場低位佈局機遇,優化客戶資產配置結構,持續進行金種子權益基金佈局,累計定製發售“金種子”權益基金21只,總募集規模超百億元。基金線上化運營效率大幅提升,全面升級手機銀行APP基金頻道場景、優化客戶體驗,基金頻道相關MAU(指訪問基金頻道相關頁面的用戶數)同比提升45.79%。

此外,中信證券年報在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中單列了基金管理業務淨收入情況,2023年該公司該項收入爲76.35億元,較上一年的78.39億元稍有減少。但在公募基金分倉佣金收入上,中信證券稱2023年上半年排名繼續保持市場第一。

託管業務方面,平安銀行截至2023年末託管淨值規模8.7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8%;公募基金託管及第三方基金銷售監管規模達1.7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4%。中信銀行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託管規模2.17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077.81億元,增量位居股份制商業銀行首位。此外,企業年金託管規模達192.22 億元,位居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二位;QDII類託管規模1783.41 億元。

“數字人顧問”已上陣

基金代銷是基金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是基金公司一直以來較爲倚重的“渠道”方。但近些年隨着技術變革、理財市場化以及基民羣體變化,銀行、券商雖然都是“傳統渠道”,都在持續進行差異化業務探索。作爲披露信息最爲豐富的年度報告,除了常規的代銷數據外,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數據之外的財富業務發展策略變化。這些變化,某種程度上是當前財富管理行業整體基調的一個折射。

先來看整體基調。針對包括基金代銷在內的整體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下降,工商銀行給出的解釋是:受資本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變化、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等因素影響,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對公理財、資產託管等業務收入有所減少;擔保及承諾業務費率下降,收入有所減少。交通銀行年報也說到,2023年資本市場持續波動影響,居民儲蓄偏好較強,對基金、保險、理財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那麼,在整體趨勢下降情況下,上述個別機構的細分業務逆勢增長是如何做到的?

工商銀行給出的答案是“增強企業級數字化力”。工商銀行年報顯示,2023年該行部署了超7萬項數字化運營策略,重點開展腰部和長尾客戶集約化運營,帶動線上平臺基金、保險、理財產品銷售金額超5400億元。具體到產品供給方面,工商銀行在2023年結合市場走勢和客戶偏好,加大指數基金產品供給,推出“目標投、基智定投”等個性化投資工具,引導中高風險偏好客戶做好逆勢佈局,提升收益彈性。

中信銀行在智能化方面同樣不乏亮點。年報顯示中信銀行去年完成了數字人財富顧問上線,全面覆蓋理財和基金業務,上線以來累計完成89萬次交互諮詢,整體滿意度超95%。另外進一步深化財富開放生態建設,引入多家基金公司、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入駐開放財富平臺幸福號,通過全流程的智能財富陪伴,服務用戶超5.08億人次。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