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经济整体保持回升向好,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经济增长结构及其内在联系看,恢复发展的均衡性仍待改善,应从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工业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适配性等方面,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宏观经济 经济形势 经济增长 增长结构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经济发展初步统计数据。从各项指标数据看,我国经济顶住了外部压力,总体保持了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市场活跃度日渐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经济整体保持回升向好,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一系列举措的作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恢复、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202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实现了年初中央确定的发展目标。经济回归常态化发展的基础正在加速积累。

(一)工业经济逐步回升,供需结构性匹配逐步改善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三季度以后边际增速逐月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其中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4.0%、30.3%、28.5%。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其中12月上升至98.4%。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核心产业竞争力及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新动能已经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和新能源成为我国经济新动力,高端制造业成为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

(二)服务业恢复发展态势明显,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8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高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比2022年的实际增长高出3.5个百分点。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比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1.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恢复发展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型服务业、网络邮政快递业务增长超过10%,这些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服务业较快增长形成牵引与支撑。

(三)消费增长表现好于预期,服务消费高速增长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增速恢复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服务销售额同比增长20%。2023年下半年以来,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还是服务销售额的边际增速,都呈加快趋势。202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5%,比2022年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与就业形势好转、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加及货币政策调整有相关性。2023年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实际增长6.1%,超出GDP增长近1个百分点,扭转了前两年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居民收入增长超出GDP增长较多,为后续稳定需求、扩大消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出口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2023年二季度以后,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全球经济增长失速等影响,我国进出口一度出现负增长。但9月以后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6万亿元,累计增速由前三季度下降0.1%转为全年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贸易顺差5.79万亿元。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机电产品出口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占比58.6%。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比56.6%;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电动汽车177.3万辆,同比增长67.1%。国外机构学者评价:“从出口结构变化中能够感受到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的颠覆性变化,高端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出口主力”。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体现出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9.47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比46.6%;对拉美、非洲国家的进出口分别为3.44万亿元和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8%和7.1%;四季度对欧盟、美国的贸易回暖,分别同比增长13.2%和11.2%,2023年实现进出口5.5万亿元和4.77万亿元。

(五)投资结构性增长较为明显

总体上,由于房地产投资下降拖累,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慢,仅增长3%,远低于2022年的5.8%。但扣除房地产投资因素,投资增长速度并不低。而且投资的结构性增长比较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第二产业和工业投资均增长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3%。投资增长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民生、降低碳排放、提升环境质量奠定更好的基础,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生产力发展蓄积力量。

从经济增长结构及其内在联系看恢复发展的均衡性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三大产业增长边际不断改善,但经济增长及增长结构变化仍然低于社会预期,市场需求变化仍有反复。2023年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12月进一步下降到49%,连续3个月缓慢下行(2024年1月微升至49.2%)。其中2023年12月企业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均明显低于临界值,说明市场预期与市场信心仍然不稳定。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一)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需要增强

从总体上看,支撑经济恢复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弱,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这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协调。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偏弱、贡献度不高。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优势。2023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低于 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不足0.5个百分点;2023年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0.82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增长恢复动能偏弱,产业内部结构性需求不足。工业增长恢复动力不足,既有市场需求恢复不足的原因,也有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此外,房地产投资与房屋销售持续下降,制约了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增长。

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出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1.4%,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说明服务业增长基本上归于常态。但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在结构上存在不协调、不均衡,即第二产业和工业恢复不足,服务业增长势能较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出现较大不均衡,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足。

(二)投资与消费增长存在结构性不均衡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0%,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贡献率高达82.5%,其中三季度高达94.8%,拉动经济增长4.23和4.6个百分点。服务业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是当前经济增长结构性恢复的一个特征。但从保持经济长期协调健康发展角度来看,也带来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即消费与投资增长比例失调,投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投资需求与投资增长不足是2023年经济运行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投资的边际增长持续放缓。2023年投资增速仅为3.0%,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拉动经济增长1.46个百分点 。

分析上述数据及其构成,不难看出支撑经济恢复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行驶中存在的不协调性,“三驾马车”出力不均衡。这种情况是特殊条件下的非典型增长特征,是短期现象。外需下降,净出口贡献率为负的11.4%,是外部环境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内需结构中的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均衡,则是由内在增长结构失衡、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如果就此过快地演变为长期发展趋势,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应出现的现象。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协调、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甚至会带来经济增长动力失衡、发展结构失调。

(三)经济效益有待提升

在2023年大多数时间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呈下降态势。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3.44万亿元,仅比上年增长1.1%。每百元资产实现营业收入82.4元,比上年减少4.9元。企业利润在较长时间里表现为下降态势,直到8月才开始由负转正,但全年仍然下降2.3%。中央连续两年下大力气清理整顿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拖欠,化解企业间相互拖欠“连环套”,局面有很大改观,但拖欠账款规模仍然过大。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3.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拖欠时间拉长到60.3天,比上年增加4.4天。

(四)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存在不足

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2023年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5条措施,不断改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但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是个问题。全年民营企业投资同比下降0.4%。民营企业投资动力不足、订单不足依然比较突出。

巩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推进经济更好更优更快发展

我国经济恢复仍正处在关键阶段,在重视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提升发展质量,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我国恢复发展的态势、宏观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演变趋势来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但全面恢复经济增长、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尽管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仍然不足,但全球通胀继续趋缓、欧美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在下半年出现松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应会好于2023年。这将有利于提升市场需求并释放贸易增长空间,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发力、投资结构转换,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准备,既孕育着新的巨大投资需求,也在逐渐形成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而且还将有所增强。我们要抓住机遇,以进促稳,积极进取,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夯实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消除疫情破坏经济增长基础的“疤痕效应”,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市场预期

当前影响市场信心的因素还有很多。一是汇率变动。近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较大,汇率波动起伏较大。人民币汇率下跌对出口有利,但对进口不利,总体上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由于我国六成左右的出口是由进口支撑的,汇率贬值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并拉动出口成本上升,加上国际市场需求萎靡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出口企业收益及国家税收受到一定影响,也影响到市场预期、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发展信心。为稳定经济信心,需要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抑制汇率频繁波动。要加强汇市管理,治理和打击黑市外汇交易,推动人民币价值适度合理回归,增强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韧性。二是股市波动。2023年以来,资本市场缩水与异常波动已严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资本市场长时间与经济回升向好发展态势相背离,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提振股市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压舱石。稳住资本市场,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直接融资水平。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调整完善制度设计与建设,完善监管机制,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促使股市稳定、线性向上发展,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增强扩大消费能力。三是外资投入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9200亿元,下降8.4%,造成市场预期不稳、投资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增加市场规模和纵深广阔发展空间,以及可预见的资本收益,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资本市场正向规范发展,增强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留在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心。四是房地产市场尚未提振。房地产供给总量过剩,供给结构扭曲,既影响即期投资需求,也影响结构性市场供求关系,造成土地、投资、资金错配和资源积压浪费。需要运用结构性政策叠加市场化机制来解决结构性供给失衡的矛盾,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有3亿多农民工,其有城市住房的比例不高。要从制度上研究解决农民工定居城市的住房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同时也要在制度安排上配套解决其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子女就学等问题,免除其真正转变为市民的后顾之忧。

(二)进一步增强工业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适配性

当前,我国市场价格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走低会影响企业的市场预期。但PPI下行总体上有利于降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有效生产的成本。政府应因势利导,利用好市场信心回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供需结构适配性增强、市场需求转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的窗口期,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和市场预期引导,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市场需求、有增长潜力、有技术含量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工业内部供需结构适应性调整与磨合。在促进经济继续恢复向好发展中,合理把握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信息发布,促进改善内在供求结构衔接,增强产业间发展的协调性。支持技术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高附加值率。认真总结近些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效果,优化、调整结构性减税政策内涵,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政策取向要更多地向具有市场竞争活力、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迭代升级意愿强、吸纳就业空间大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斜。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坚持先立后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好地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协同发力的一致性。

(三)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

贯彻落实好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国家战略性任务,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性腹地建设的财力保障和融资支持。增强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用好新增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范围等,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项目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效率,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物工作量。畅通投资及时转化为消费基金的支付渠道,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需求仍巨大。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实际的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仍有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的需求空间。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激励带动社会投资积极参与有市场收入预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市场投资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新改造、提升市场活力的基本力量,应该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合理的税收制度,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不断扩大创新投资、技改投资、产业升级投资。

(四)高度重视提高经济效率,在促进质的有效提升方面下功夫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增加国家与社会财富积累、提升人民福祉的基本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是,经济发展有更优结构的投入产出、更高的产出收益、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加和谐友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国际市场初级商品价格高涨、市场环境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总体呈下降态势。近两年我国每年新增GDP均为5万多亿元,新增量比前几年减少较多。但支撑新增GDP所产生的财政赤字、新增贷款总量、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却呈边际递增态势。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投入产出效率、要素使用收益等不是很理想。2024年的经济工作需要更好地把促进稳增长与有效提升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起来,在有效提升质量方面下更大力气。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要高度重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增强投入产出效益。政策的效用、市场监管和政府公共服务,应更多地发力于调动市场活力、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提高市场监管透明度、整治市场无序竞争以及阻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市场要素有序流动的各种行政性行为,支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的增值能力。在传统要素资源红利效应逐步衰减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增长,需要更多依赖科技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依赖更有效率、更有秩序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动力,也有赖于政府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监管与协调效率。宏观调控要兼顾好多重目标下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约束各种非经济政策、非法治手段的行政行为,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激发微观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2024年仍要坚持清理整治应付账款拖欠。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有效化解“连环拖欠”矛盾。要下大力气清理整顿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不合理拖欠民营企业应收账款,以及以低价实物资产偿还账款等问题。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能否稳定民营经济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增长,也关乎社会主义市场诚信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研究通过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强化市场诚信制度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形成更有效力、更有约束力的市场与法治惩戒机制。从制度上、机制上和法治上抑制应收账款拖欠过多过滥,解决缺乏追责与惩戒等问题。

◇ 本文原载《债券》2024年3月刊

◇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韩永文

◇ 编辑:廖雯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