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2023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回顧分析,認爲經濟整體保持回升向好,增長結構出現積極變化。從經濟增長結構及其內在聯繫看,恢復發展的均衡性仍待改善,應從提振市場信心、增強工業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的適配性等方面,推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

宏觀經濟 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 增長結構

2024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3年經濟發展初步統計數據。從各項指標數據看,我國經濟頂住了外部壓力,總體保持了持續恢復、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結構出現積極變化,市場活躍度日漸增強,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經濟整體保持回升向好,增長結構出現積極變化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着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等一系列舉措的作用下,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恢復、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202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26.0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實現了年初中央確定的發展目標。經濟迴歸常態化發展的基礎正在加速積累。

(一)工業經濟逐步回升,供需結構性匹配逐步改善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三季度以後邊際增速逐月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加快。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 %,其中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發電設備產品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4.0%、30.3%、28.5%。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7%,其中12月上升至98.4%。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核心產業競爭力及產業配套能力持續提升,新動能已經成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和新能源成爲我國經濟新動力,高端製造業成爲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

(二)服務業恢復發展態勢明顯,對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爲68.82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高於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比2022年的實際增長高出3.5個百分點。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4.6%,比2022年提升1.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1.4%,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明顯改善,恢復發展較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高端生產型服務業、網絡郵政快遞業務增長超過10%,這些行業的高速發展對服務業較快增長形成牽引與支撐。

(三)消費增長表現好於預期,服務消費高速增長

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增速恢復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服務銷售額同比增長20%。2023年下半年以來,無論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還是服務銷售額的邊際增速,都呈加快趨勢。2023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2.5%,比2022年提高43.1個百分點。消費增長表現好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與就業形勢好轉、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加及貨幣政策調整有相關性。2023年調查失業率爲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萬元,實際增長6.1%,超出GDP增長近1個百分點,扭轉了前兩年居民收入增長慢於經濟增長的局面。居民收入增長超出GDP增長較多,爲後續穩定需求、擴大消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出口結構出現積極變化

2023年二季度以後,受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外部需求低迷,全球經濟增長失速等影響,我國進出口一度出現負增長。但9月以後進出口形勢有所好轉。202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1.76萬億元,累計增速由前三季度下降0.1%轉爲全年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同比增長23.77萬億元,同比增長0.6%。貿易順差5.79萬億元。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出現積極變化。機電產品出口13.92萬億元,同比增長2.9%,佔比58.6%。其中裝備製造業出口13.47萬億元,同比增長2.8%,佔比56.6%;汽車出口522.1萬輛,同比增長57.4%;電動汽車177.3萬輛,同比增長67.1%。國外機構學者評價:“從出口結構變化中能夠感受到我國產業結構發生的顛覆性變化,高端製造業已成爲我國出口主力”。出口市場結構的變化體現出貿易伙伴更加多元化。2023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9.47萬億元,同比增長2.8%,佔比46.6%;對拉美、非洲國家的進出口分別爲3.44萬億元和1.98萬億元,同比增長6.8%和7.1%;四季度對歐盟、美國的貿易回暖,分別同比增長13.2%和11.2%,2023年實現進出口5.5萬億元和4.77萬億元。

(五)投資結構性增長較爲明顯

總體上,由於房地產投資下降拖累,202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慢,僅增長3%,遠低於2022年的5.8%。但扣除房地產投資因素,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低。而且投資的結構性增長比較明顯,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9%,第二產業和工業投資均增長9%,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6.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23%,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0.3%。投資增長結構的變化爲進一步改善民生、降低碳排放、提升環境質量奠定更好的基礎,爲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質生產力發展蓄積力量。

從經濟增長結構及其內在聯繫看恢復發展的均衡性

儘管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市場活力逐步增強,三大產業增長邊際不斷改善,但經濟增長及增長結構變化仍然低於社會預期,市場需求變化仍有反覆。2023年1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49.4%,12月進一步下降到49%,連續3個月緩慢下行(2024年1月微升至49.2%)。其中2023年12月企業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均明顯低於臨界值,說明市場預期與市場信心仍然不穩定。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協調的矛盾仍較爲突出。

(一)經濟發展的均衡性與協調性需要增強

從總體上看,支撐經濟恢復增長的動力仍然較弱,實體經濟需求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這主要表現在第二、三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協調。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偏弱、貢獻度不高。工業是我國經濟的主體,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優勢。2023年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低於 GDP增長0.8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不足0.5個百分點;2023年工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有0.82個百分點。這說明工業增長恢復動能偏弱,產業內部結構性需求不足。工業增長恢復動力不足,既有市場需求恢復不足的原因,也有供給結構調整滯後於需求結構變化的原因。此外,房地產投資與房屋銷售持續下降,制約了建築業及相關行業的增長。

202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高出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1.4%,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說明服務業增長基本上歸於常態。但也反映出經濟增長在結構上存在不協調、不均衡,即第二產業和工業恢復不足,服務業增長勢能較強,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增長出現較大不均衡,工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不足。

(二)投資與消費增長存在結構性不均衡

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0.0%,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貢獻率高達82.5%,其中三季度高達94.8%,拉動經濟增長4.23和4.6個百分點。服務業和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大,是當前經濟增長結構性恢復的一個特徵。但從保持經濟長期協調健康發展角度來看,也帶來發展不協調、不均衡的問題,即消費與投資增長比例失調,投資增長動力明顯不足。投資需求與投資增長不足是2023年經濟運行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而且投資的邊際增長持續放緩。2023年投資增速僅爲3.0%,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28%,拉動經濟增長1.46個百分點 。

分析上述數據及其構成,不難看出支撐經濟恢復發展的“三駕馬車”在行駛中存在的不協調性,“三駕馬車”出力不均衡。這種情況是特殊條件下的非典型增長特徵,是短期現象。外需下降,淨出口貢獻率爲負的11.4%,是外部環境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內需結構中的消費與投資增長不均衡,則是由內在增長結構失衡、發展不協調造成的,如果就此過快地演變爲長期發展趨勢,則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不應出現的現象。這將不利於我國經濟協調、健康和高質量發展,甚至會帶來經濟增長動力失衡、發展結構失調。

(三)經濟效益有待提升

在2023年大多數時間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呈下降態勢。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3.44萬億元,僅比上年增長1.1%。每百元資產實現營業收入82.4元,比上年減少4.9元。企業利潤在較長時間裏表現爲下降態勢,直到8月纔開始由負轉正,但全年仍然下降2.3%。中央連續兩年下大力氣清理整頓工業企業應收賬款拖欠,化解企業間相互拖欠“連環套”,局面有很大改觀,但拖欠賬款規模仍然過大。1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3.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6%。拖欠時間拉長到60.3天,比上年增加4.4天。

(四)民營經濟發展動力存在不足

中央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問題,2023年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5條措施,不斷改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但民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仍然是個問題。全年民營企業投資同比下降0.4%。民營企業投資動力不足、訂單不足依然比較突出。

鞏固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推進經濟更好更優更快發展

我國經濟恢復仍正處在關鍵階段,在重視穩定增長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提升發展質量,堅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我國恢復發展的態勢、宏觀政策效應不斷顯現以及國際經濟發展環境的演變趨勢來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但全面恢復經濟增長、有效推進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儘管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動能仍然不足,但全球通脹繼續趨緩、歐美國家緊縮性貨幣政策會在下半年出現鬆動,全球經濟復甦前景應會好於2023年。這將有利於提升市場需求並釋放貿易增長空間,也有利於促進我國貿易增長,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結構的協調性。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近幾年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發力、投資結構轉換,以及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準備,既孕育着新的巨大投資需求,也在逐漸形成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而且還將有所增強。我們要抓住機遇,以進促穩,積極進取,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夯實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基礎,進一步消除疫情破壞經濟增長基礎的“疤痕效應”,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增強市場預期

當前影響市場信心的因素還有很多。一是匯率變動。近兩年多來,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較大,匯率波動起伏較大。人民幣匯率下跌對出口有利,但對進口不利,總體上不利因素大於有利因素。由於我國六成左右的出口是由進口支撐的,匯率貶值致使進口成本上升並拉動出口成本上升,加上國際市場需求萎靡導致出口產品價格下跌,出口企業收益及國家稅收受到一定影響,也影響到市場預期、居民消費信心和企業發展信心。爲穩定經濟信心,需要保持匯率基本穩定,抑制匯率頻繁波動。要加強匯市管理,治理和打擊黑市外匯交易,推動人民幣價值適度合理迴歸,增強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韌性。二是股市波動。2023年以來,資本市場縮水與異常波動已嚴重影響企業和居民的信心。資本市場長時間與經濟回升向好發展態勢相背離,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提振股市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重要壓艙石。穩住資本市場,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提升市場直接融資水平。要加快推進資本市場改革,調整完善制度設計與建設,完善監管機制,整頓資本市場秩序,促使股市穩定、線性向上發展,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增強擴大消費能力。三是外資投入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實際使用外資9200億元,下降8.4%,造成市場預期不穩、投資動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增強新質生產力、謀劃佈局未來產業發展、增加市場規模和縱深廣闊發展空間,以及可預見的資本收益,來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促進資本市場正向規範發展,增強外國企業和外國資本留在中國市場、進入中國市場的信心。四是房地產市場尚未提振。房地產供給總量過剩,供給結構扭曲,既影響即期投資需求,也影響結構性市場供求關係,造成土地、投資、資金錯配和資源積壓浪費。需要運用結構性政策疊加市場化機制來解決結構性供給失衡的矛盾,推進房地產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有3億多農民工,其有城市住房的比例不高。要從制度上研究解決農民工定居城市的住房問題,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範圍。同時也要在制度安排上配套解決其增加醫療服務供給、子女就學等問題,免除其真正轉變爲市民的後顧之憂。

(二)進一步增強工業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的適配性

當前,我國市場價格水平比較低,特別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走低會影響企業的市場預期。但PPI下行總體上有利於降低企業增加投資、擴大有效生產的成本。政府應因勢利導,利用好市場信心回升、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供需結構適配性增強、市場需求轉旺、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的窗口期,加強政府政策扶持和市場預期引導,引導和扶持企業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有市場需求、有增長潛力、有技術含量的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加快發展。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方針,進一步強化工業內部供需結構適應性調整與磨合。在促進經濟繼續恢復向好發展中,合理把握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協調關係,加強政府政策與市場信息發佈,促進改善內在供求結構銜接,增強產業間發展的協調性。支持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持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現代製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高附加值率。認真總結近些年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效果,優化、調整結構性減稅政策內涵,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政策取向要更多地向具有市場競爭活力、技術創新能力強、產品迭代升級意願強、吸納就業空間大的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傾斜。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要求,堅持先立後破,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更好地統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協同發力的一致性。

(三)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積極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增強投資對經濟增長和消費增長的拉動作用

貫徹落實好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穩健貨幣政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國家戰略性任務,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強國家戰略性腹地建設的財力保障和融資支持。增強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加快用好新增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以及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範圍等,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提高項目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效率,有效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實物工作量。暢通投資及時轉化爲消費基金的支付渠道,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現階段,我國仍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基建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投資需求仍巨大。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僅爲發達國家的20%~30%,實際的城鎮化率比發達國家低近20個百分點,仍有保持合理投資增長的需求空間。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激勵帶動社會投資積極參與有市場收入預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市場投資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更新改造、提升市場活力的基本力量,應該通過有效的經濟政策、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法律體系、合理的稅收制度,調動企業投資積極性,支持民營企業不斷擴大創新投資、技改投資、產業升級投資。

(四)高度重視提高經濟效率,在促進質的有效提升方面下功夫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增加國家與社會財富積累、提升人民福祉的基本要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經濟發展有更優結構的投入產出、更高的產出收益、更低的資源消耗、更加和諧友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受疫情衝擊、國際市場初級商品價格高漲、市場環境惡化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投入產出效益總體呈下降態勢。近兩年我國每年新增GDP均爲5萬多億元,新增量比前幾年減少較多。但支撐新增GDP所產生的財政赤字、新增貸款總量、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卻呈邊際遞增態勢。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投入產出效率、要素使用收益等不是很理想。2024年的經濟工作需要更好地把促進穩增長與有效提升發展質量有機統一起來,在有效提升質量方面下更大力氣。宏觀經濟政策實施要高度重視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增強投入產出效益。政策的效用、市場監管和政府公共服務,應更多地發力於調動市場活力、提升市場運行效率、提高市場監管透明度、整治市場無序競爭以及阻隔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市場要素有序流動的各種行政性行爲,支持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爲先進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益,增強技術、人力資源和資本的增值能力。在傳統要素資源紅利效應逐步衰減的情況下,生產效率提升、經濟效益增長,需要更多依賴科技與教育強國戰略的實施,依賴更有效率、更有秩序的科技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動力,也有賴於政府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監管與協調效率。宏觀調控要兼顧好多重目標下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約束各種非經濟政策、非法治手段的行政行爲,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激發微觀主體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動力與活力。

2024年仍要堅持清理整治應付賬款拖欠。要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有效化解“連環拖欠”矛盾。要下大力氣清理整頓各級政府、國有企業不合理拖欠民營企業應收賬款,以及以低價實物資產償還賬款等問題。要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的要求。這不僅關係到能否穩定民營經濟發展、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進一步恢復增長,也關乎社會主義市場誠信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研究通過深化市場機制改革,強化市場誠信制度建設,完善法治體系,形成更有效力、更有約束力的市場與法治懲戒機制。從制度上、機制上和法治上抑制應收賬款拖欠過多過濫,解決缺乏追責與懲戒等問題。

◇ 本文原載《債券》2024年3月刊

◇ 作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韓永文

◇ 編輯:廖雯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