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集體採寫

清明節前,前往烈士陵園祭掃的市民接連不斷。各烈士陵園的守墓人也忙碌起來,打掃陵園,維持秩序,爲前來祭奠的市民提供幫助和服務。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守護烈士英靈,傳承英烈精神”的承諾與初心。

兩代人數十載守護陵園

“讓每一位烈士都有乾淨的‘住處’,讓英靈安息。”3月30日清晨,位於江寧區橫溪街道雲臺村前坎塘自然村的雲臺山抗日烈士陵園內,58歲的楊瑞霞一邊清掃墓碑旁的臺階,一邊輕聲說。

1964年5月,雲臺山新四軍抗日烈士墓興建。“那一年,我的公公成爲墓園的第一代守墓人,一干就是43個年頭。”楊瑞霞告訴記者,2007年她的丈夫劉誠挑起了守墓人的擔子。初期,陵園內沒有一棵樹,沒有一叢花,夫婦倆便與村民一起揮鋤掄鎬植樹種花。

2020年6月14日,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陵園入口處被淹,山腳的泥牆倒塌,就連不久前種下的樹木也被大風颳倒。“劉誠顧不上自己的身體,在陵園裏從後半夜一直忙活到天明。”回憶往事,楊瑞霞的聲音有些哽咽。

2022年,劉誠去世,楊瑞霞繼續堅守崗位。每天早上7時左右,一天的清掃工作便開始了,她仔細擦拭墓碑、清掃地面,讓陵園始終保持莊嚴肅穆的氛圍。“這裏是墓園,更是英烈們的家。”楊瑞霞說。

從一個人到一羣人

守墓人的默默付出,讓烈士英靈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同時也感染着身邊人,鼓舞着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傳承英烈精神的隊伍。

今年54歲的孔向陽是漆橋街道雙遊村人,一家三代一直守護着家鄉的烈士墓。“三四歲時,我便跟着爺爺去遊子山掃墓。爺爺去世後,我就跟着父親去。如今他們都走了,我就帶着當地志願者過來祭奠烈士。”孔向陽說,“經常聽家人和村裏老人講述烈士們的事蹟,早已把他們當作親人。”

2018年,孔向陽和志願者們開始通過媒體爲無名英烈尋親。在各地相關部門、各領域志願者的支持幫助下,2023年確認了一名無名烈士的身份名爲“劉金山”,這是南京市首例通過DNA鑑定確定身份的無名烈士。

除了每年清明節,孔向陽在8月15日、9月3日和9月30日都會祭掃烈士墓,並且組織大學生、預備黨員等一起學習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清明節前,我特意帶着孫子、孫女前來祭掃,讓孩子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這都是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啊。”孔向陽說。

全村接力守護無名烈士墓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烈士陵園、散葬烈士墓的保護力度。以雲臺山抗日烈士陵園爲例,1979年8月,烈士墓重修並建立紀念塔;1992年3月,陵園被公佈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如今的烈士陵園,花多了,樹多了,水泥圍牆也修葺一新,散葬烈士統一遷入園內安葬。”楊瑞霞欣慰地說。

昨日,溧水區晶橋鎮楓香嶺村東流自然村村民吳和平來到村西頭的無名烈士墓祭掃。1.5米高的圍牆裏,共有10座墳墓依坡而立,四周草木茂盛。按照相關規定,被確定爲烈士墳後,就可以遷入溧水中山烈士陵園,但當地老百姓不願意將烈士遷走,希望繼續守護英烈。原來,英雄戰鬥的故事在東流村代代相傳,80多年來當地村民接力守護,把烈士當作過世親人一般對待,每年清明節都會前來祭奠。

吳和平告訴記者,他從小聽長輩講革命先烈爲國捐軀的故事,2016年以來,他接替父輩成爲守墓人,負責清掃墓園。去年,村裏安排了固定人員管理墓園,村民們還一起爲烈士墓修了路、樹了紀念碑,並用青磚加固圍牆。“我們一定會守好烈士墓,牢記烈士恩,弘揚英烈精神!”吳和平堅定地說。

記者張希黃曉雅胡英華劉全民通訊員嚴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