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港股回購額創歷史新高,wind數據顯示達496.1億港元,是去年同期164億港元的3倍。同時,繼2022年與2023年之後,騰訊再度成爲“港股回購王”,一季度回購額高達148.3億元。

互聯網與金融龍頭公司領銜港股回購格局延續,滙豐控股友邦保險美團-W小米集團-W等公司的回購金額在港股所有公司中排名第二至第五,回購額分別爲92.4億、75億、36.9億和31.9億港元。

此外,最近幾年港股回購都處於高水平位置,2022年全年港股回購額爲1048.59億港元,2023年則爲1259.35億港元。對於回購額屢創新高,中泰國際表示,許多港股公司把握了回購較好的節點,在估值處於低位而情緒即將迎來拐點的時期加大了回購力度。

回購、分紅與股價產生共振

“港股回購王”騰訊,今年一季度回購額爲148.3億港元,這個數字是去年同期騰訊回購額46.3億元的3倍以上。實際上,2023年騰訊的回購金額達490億港元,已創下過去十年的新高,佔2023年港股回購總額的近4成。根據年報,2023年騰訊共計回購1.5億股,這些股份均被註銷,通常港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後會註銷,股本減少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20日,騰訊發佈年報時宣佈2024年度將投入不少於1000億港元回購股份,是2023年回購額度的兩倍以上。回購力度加倍之外,騰訊還表示,將繼續加大股東回報力度,2023年度計劃派息每股3.4港元,合計達約320億港元,同比增長42%。

回購疊加分紅力度,再與2023年業績共振,導致近期騰訊股價提升。數據顯示,自3月21日至4月5日,騰訊股價在9個交易日內實現6天上漲,股價重新站上310港元。高盛研報中提到,騰訊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大致符合預期,純利表現較該行和市場的預期分別高出11%和3%。同時,騰訊提升股東回報,包括將年度股息提高至每股3.4港元,並預計將股份回購規模至少翻倍,予以“買入”評級,目標價426港元。

年度千億回購計劃跑贏大股東減持

自2022年6月下旬,騰訊主要股東Prosus及Naspers宣佈減持騰訊股份以來,騰訊便一直保持着大手筆的回購節奏,在2022年和2023年連續問鼎港股回購榜榜首。

踏入今年二季度以來,騰訊的回購計劃仍在進行中。具體看來,騰訊分別在4月2日、3日及5日斥資超10億港元回購股份,這也使騰訊今年以來的回購總額達到178.4億港元。如果騰訊繼續以目前的規模和節奏進行回購,2024年全年,其回購股份總額有望超過騰訊此前公佈的千億年度回購計劃下限。

大股東減持方面,據最新數據披露,騰訊大股東Prosus在2024年1月10日至4月2日期間,持股數量從23.63億股降至23.24億股,減持3900萬股。若按照騰訊最新收市價,這一減持金額約120.9億港元。同時,泛歐交易所公開披露數據顯示,Prosus在今年一季度回購期自身股份的總額爲16億美元,約合124.8億港元,該筆回購資金通過出售騰訊股份而獲得,也與一季度減持騰訊市值相吻合。

那麼,騰訊回購力度能否抵消大股東的減持?對此,有港股分析人士指出,如果Prosus 繼續以目前的規模和節奏進行自身回購並出售騰訊股份,2024年全年Prosus回購股份總額約爲66億美元,騰訊今年度的股份回購總額即使以承諾的回購金額下限128億美元計算,仍接近Prosus售股總額約2倍的規模。

“Prosus選擇以開放式回購計劃的機制來每日逐步減少回購股份及出售相應金額的騰訊股份,相對一次性出售股份,這一機制能夠讓Prosus減低出售騰訊股份的數量。”上述人士稱,“受制於泛歐交易所規定,上市股票每日回購量不得多於其當日股份交易量的25%。而交易量下降影響正在發生,今年一季度,Prosus日均回購金額由2023年第一季度的5300萬美元下降至2550萬美元,同比下降52%。未來隨着Prosus按上述機制一直持續進行回購,其股份公衆流通量和交易量將繼續相應下降,這將進一步限制其可回購數量,從而降低對騰訊股份的出售需求。”

由此看來,騰訊一季度的回購額爲148.3億港元,力度或已超過Prosus同期對騰訊的減持,而大股東回購自身股票減速決定後續對騰訊的減持壓力也會越來越小。華創證券指出,騰訊2024年的千億回購計劃還有望抵消股東減持在資金面上的壓力,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

自從開啓減持以來,Prosus曾多次明確表示,對騰訊的長遠前景很有信心。Prosus首席執行官鮑勃·範戴克去年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希望繼續成爲騰訊的長期股東,仍然非常看好騰訊資產和管理團隊的未來。”

爲何一邊減持一邊強調信心?這背後的主要原因與Prosus的“含騰量”增加有關。通過持續回購,Prosus的淨資產折價率已經從回購計劃開展時的46%下降至今年3月底的35%,淨資產倒掛情況已得到明顯緩解。另外,伴隨着回購並註銷股份,目前每股Prosus股份中的“含騰量”也越來越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