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陈靖

近日,“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屡屡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界面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近日,中信证券对100多名总部投行股权业务人员实施了调岗,旨在缓解IPO速度放缓带来的人员压力。调岗并未导致薪酬变化,但中信证券已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在当前证券业和投行环境不太乐观的情况下,被调岗的员工在新岗位上完成业绩考核可能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如果考核连续不达标,可能会面临降薪甚至被劝退。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称:“中信证券百余人从IPO股权岗转至债权融资、并购重组、投资等业务条线,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去年投行业务大幅下滑。”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网站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一文,其中提出证监会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此后,市场各方对IPO新股发行节奏均有收紧预期,投行从业人员产能过剩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23年,沪深市场共批准了245家IPO申请,并启动了237家的IPO发行。其中,2023年1至8月核发IPO批文213家,启动发行193家;2023年9至12月核发批文32家,启动发行44家。前八月IPO批文占到全年的86.94%,启动发行占到全年的81.43%。

新股上市步伐放缓,让券商投行感受到了寒冷。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此直言不讳:“投行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压力肯定大。”

某华东券商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调整是中信证券内部的人员优化策略,涉及范围较广,中信证券的投行团队规模庞大,总人数超过2000人。在过去几年中,由于IPO项目数量众多,公司需要迅速扩大团队,提高薪酬并积极招募人才。然而,在当前的投行环境下,竞争激烈,僧多粥少,导致转岗和辞职现象普遍。”

他指出:“对于券商投行来说,辅导企业上市需要分阶段收费。例如,如果一家中小企业计划在北交所上市,通常的做法是在股改阶段收费50万元、辅导阶段收费50万元、申报阶段收费200万元,这些是固定费用。成功上市后,还将收取保荐承销费,其中保荐费用大约在15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承销费用则根据募集资金按比例收取。”

“换句话说,一个项目的大部分收入要等到上市阶段才能获得。如果企业未能成功上市,投行项目的主要收入将无法得到,但人工成本和差旅费用相对固定,因此投行人士会感到非常焦虑。”他进一步解释。

3月26日晚间,中信证券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0.68亿元,同比下降7.74%;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97.21亿元,同比降幅7.49%。这已是中信证券连续两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具体到投行业务,尽管中信证券股债承销规模市占率均保持行业第一,但净收入下滑约27.28%,从上年的86.54亿元下滑至62.93亿元。

从2024年中信证券的IPO保荐情况来看,该机构已主动撤回多个项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按审核日期看,中信证券年内至今IPO保荐项目共计32家,其中撤否率为21.88%,主动撤回认养一头牛、大族封测、汉桐集成、中航石油、爱科百发、博纳精密、辉芒电子等7家项目。而2023年、2022年同期,中信证券均主动撤回IPO保荐项目3家,撤否率分别为3.9%、7.14%。

除此之外,中信证券还因保荐企业联纲光电在申请创业板上市过程中,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高而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关注。保荐人中信证券及其他中介机构回应称,自2021年以来,已有8家公司的实控人持股比例在90%至100%之间,且在二次质询中否认了混淆概念“蹭热点”的行为。

深圳证券交易所于3月22日宣布,因联纲光电对公司治理有效性、财务内控合规性、信息披露等问题的回复内容不够清晰,决定对中信证券进行现场督导。

中信证券年内也有保代遭监管采取行政监督管理措施。1月12日,证监会表示,中信证券旗下2名保荐代表人毛宗玄、朱玮保荐的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人)可转债项目,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当年即亏损、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对此,对中信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两名保代也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