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近日,“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屢屢站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界面新聞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日,中信證券對100多名總部投行股權業務人員實施了調崗,旨在緩解IPO速度放緩帶來的人員壓力。調崗並未導致薪酬變化,但中信證券已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度。在當前證券業和投行環境不太樂觀的情況下,被調崗的員工在新崗位上完成業績考覈可能會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如果考覈連續不達標,可能會面臨降薪甚至被勸退。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稱:“中信證券百餘人從IPO股權崗轉至債權融資、併購重組、投資等業務條線,背後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去年投行業務大幅下滑。”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網站發佈《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 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一文,其中提出證監會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此後,市場各方對IPO新股發行節奏均有收緊預期,投行從業人員產能過剩是已成爲不爭的事實。

2023年,滬深市場共批准了245家IPO申請,並啓動了237家的IPO發行。其中,2023年1至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啓動發行193家;2023年9至12月核發批文32家,啓動發行44家。前八月IPO批文佔到全年的86.94%,啓動發行佔到全年的81.43%。

新股上市步伐放緩,讓券商投行感受到了寒冷。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此直言不諱:“投行現在產能嚴重過剩,壓力肯定大。”

某華東券商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此次調整是中信證券內部的人員優化策略,涉及範圍較廣,中信證券的投行團隊規模龐大,總人數超過2000人。在過去幾年中,由於IPO項目數量衆多,公司需要迅速擴大團隊,提高薪酬並積極招募人才。然而,在當前的投行環境下,競爭激烈,僧多粥少,導致轉崗和辭職現象普遍。”

他指出:“對於券商投行來說,輔導企業上市需要分階段收費。例如,如果一家中小企業計劃在北交所上市,通常的做法是在股改階段收費50萬元、輔導階段收費50萬元、申報階段收費200萬元,這些是固定費用。成功上市後,還將收取保薦承銷費,其中保薦費用大約在1500萬元至2000萬元之間,承銷費用則根據募集資金按比例收取。”

“換句話說,一個項目的大部分收入要等到上市階段才能獲得。如果企業未能成功上市,投行項目的主要收入將無法得到,但人工成本和差旅費用相對固定,因此投行人士會感到非常焦慮。”他進一步解釋。

3月26日晚間,中信證券發佈的年度業績報告,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600.68億元,同比下降7.74%;同期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97.21億元,同比降幅7.49%。這已是中信證券連續兩年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

具體到投行業務,儘管中信證券股債承銷規模市佔率均保持行業第一,但淨收入下滑約27.28%,從上年的86.54億元下滑至62.93億元。

從2024年中信證券的IPO保薦情況來看,該機構已主動撤回多個項目。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按審覈日期看,中信證券年內至今IPO保薦項目共計32家,其中撤否率爲21.88%,主動撤回認養一頭牛、大族封測、漢桐集成、中航石油、愛科百發、博納精密、輝芒電子等7家項目。而2023年、2022年同期,中信證券均主動撤回IPO保薦項目3家,撤否率分別爲3.9%、7.14%。

除此之外,中信證券還因保薦企業聯綱光電在申請創業板上市過程中,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較高而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關注。保薦人中信證券及其他中介機構回應稱,自2021年以來,已有8家公司的實控人持股比例在90%至100%之間,且在二次質詢中否認了混淆概念“蹭熱點”的行爲。

深圳證券交易所於3月22日宣佈,因聯綱光電對公司治理有效性、財務內控合規性、信息披露等問題的回覆內容不夠清晰,決定對中信證券進行現場督導。

中信證券年內也有保代遭監管採取行政監督管理措施。1月12日,證監會表示,中信證券旗下2名保薦代表人毛宗玄、朱瑋保薦的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可轉債項目,發行人證券發行上市當年即虧損、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對此,對中信證券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兩名保代也被採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