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钢铁生产企业面临着较为明显的结构化供需矛盾,钢价大幅下行、亏损压力加大、厂库累积难降,云南、广东、山东等多地钢协在3月内相继发布了停产控产信息。

也就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持续巩固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方面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坚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区分情况、有保有压、分类指导、扶优汰劣,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改委进一步指出,为配合做好产能产量调控工作,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全国钢铁冶炼企业装备基础信息摸底工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标准信息研究院院长张龙强表示,今年的粗钢产量调控措施仍具有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再单纯要求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重心转移至产量“调控”;并首次提出扶优汰劣,以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压减到调控

钢铁行业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开始于2021年,是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抑制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1年4月,工信部首次针对粗钢产量压减工作进行部署,主要原则是区分情况,分类指导,重点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的粗钢产量,避免“一刀切”,确保实现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表示,2022年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确保实现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突出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

2023年,官方并未公开相关信息。但据媒体报道,2023年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定调为平控,即在2022年10.18亿吨基础上不增不减。

张龙强表示,三年来,钢铁行业通过细化调控原则,合理把握调控节奏,有效促进了钢铁市场平稳顺行。实施粗钢产量调控仍是当前持续巩固提升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需全行业继续贯彻执行。

张龙强分析,今年粗钢产量调控原则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粗钢产量压减调整为粗钢产量调控,不再单纯要求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重心转移至产量“调控”。坚持以节能降碳为重点,将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产量调控加快推进企业改造升级步伐。

“今年首次提出扶优汰劣,表明粗钢产量调控将支持和培育优质企业,逐步淘汰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效率低下和竞争力不足企业,以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首次提出粗钢产量调控与冶炼装备摸底工作相结合,表明随着未来钢铁行业冶炼装备进一步厘清,粗钢产量调控措施将更加精准。”张龙强说。

供过于求、利润下行

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及环保减排压力持续增大的复杂局面凸显。春节过后,国内钢铁市场需求恢复速度并未如市场预期般强劲反弹,导致库存持续积压,钢材市场承压明显。钢厂库存及流通环节的社会库存双双攀升,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钢价因此大幅下跌。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粗钢产量1.68亿吨,同比增长1.6%;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1.53亿吨,同比下降1.3%,钢材市场供给明显强于需求。钢材价格指数显示,3月钢材品种整体下跌,其中铁矿石、焦炭、废钢铁、螺纹钢等品种降幅显著。

3月底,中钢协发出倡议,合理调控生产节奏,尽快降低企业库存。中钢协称,近期市场下行的主要动因源于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基础设施建设强度放缓,导致下游需求启动缓慢。在钢铁供给强于需求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供需动态均衡的关键是充分发挥钢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作用。钢铁企业要主动作为,遵循“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以供需平衡为原则”的自律生产方式,降低生产强度。

中钢协表示,近期钢材市场波动明显,存在追涨杀跌现象,放大波动幅度,不利于钢材市场平稳运行。钢铁企业要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保持战略定力,反对低价倾销,抵制恶性竞争,共同营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管控好销售渠道,严防低价抛售扰乱市场行为,避免市场踩踏,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4月初,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召集宝武集团、鞍钢集团等十多家头部钢铁企业以及厦门国贸、浙江中大等头部钢贸商召开工作座谈会,了解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原因,听取建议,以便后续制定相关政策。

业内分析,工信部原料工业司召集头部钢厂商讨解决钢铁行业困境,加之此次国家五部门将进行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钢材限产信号增强。在市场层面,调控粗钢产量旨在平抑供需矛盾,避免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此外,通过调控产量,国家也意图引导钢铁企业关注产品结构优化,从低端同质化竞争转向高端差异化竞争,提高附加值高的特种钢和优质钢材的比重,以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材料的迫切需求。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对第一财经分析,在钢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将更加精细化,“区分情况、有保有压、分类指导、扶优汰劣”这十六字就基本概括了对钢铁结构优化调整的执行手段,品种结构化调整将成为钢企的主要“手段”,将呈现“建材减板材增”以及“普材减特钢增”的特征。

葛昕认为,随着多重行业政策陆续展开,国内钢铁企业也将从“规模效益”转向“企业收益”,从“全品盈利”转向“品种盈利”。但短期来看,由于主要原料价格的跌幅要大于钢价的跌幅,钢企的阶段性品种盈利情况有所改善,市场的“逐利”效应正在显现,这将增强钢厂产能释放的意愿,或使得钢市供需矛盾再次出现“反复”。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