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巳日,《周禮·春官·女巫》記載,自魏晉以後,人們已約定俗成,到河邊洗濁,飲酒,藉以祈福驅邪。

《後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祛宿垢疢,爲大絜。”絜,同潔;疢,音趁,疾病。古人稱上巳節祈禱幸福,祓除不祥爲“修禊”。

人們引水環曲成渠,謂之“曲水”;將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面,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此謂“流觴”。庾信《春賦》道:“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修禊的故事,流古傳今。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到浙江會稽郡的蘭亭舉行修禊活動,曲水流觴,臨流賦詩。王羲之寫下一篇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是日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春及舉行歌會等節日活動,逐漸演變爲春遊節,有“尋春直須三月三”之詩。

及至唐,上巳節又是一番新風景,杜甫《麗人行》就描摹了長安水邊修禊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此節傳到東北,已迥然不同。先是祭祀高禖。禖通媒,相傳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來到東北就成了高公高婆。與衆多創世神話故事相似,高公高婆也是從一場洪水中得以倖存。爲了更好地繁衍後代,原本爲兄妹的二人在詢問天地之後結爲了夫婦。所以祭拜高公高婆,亦有求偶、求子的寓意。

再是拜王母,三月三日,傳說爲上天西王母壽誕日(一說爲七月十八)。西王母爲玉皇大帝的皇后,又是長生不老的壽星,人們在這一天舉行蟠桃會,廟市上,士女拈香,遊人甚衆。民間有遊蟠桃宮,祭西王母的習俗。對王母的奉祀,是民間對健康與長壽的渴望。

在沈兆褆《吉林紀事詩》中說:“上巳日,城北吉林城,玄天嶺真武廟會,演劇報賽。是日三皇仙人會,城鄉瞽者,均往祭神。”詩曰:“演劇酬神三月三,玄天嶺下共停驂。仙人不爲盲人會,有瞽齊來醵飲甘。”

上巳日演戲,也是爲了“祓除不祥”即爲“鎮壓火患”。按《周禮·月令》,主管春季的是木德之帝大皞,木行之神句芒,這一帝一神皆屬木,皆懼火,而春天東方的蒼龍七宿升起,七宿中的心宿,即爲大火星,按陰陽五行生剋關係,春天最易起火,所以《周禮》中有遍街搖木鐸而禁火的風俗。懼火之盛,故爲之禁火。北國江城吉林市,禁火尤甚。玄天嶺嶺巔磚壁高丈餘,寬八九尺,中嵌白石象坎卦,以鎮城中火災。吉林城向有“船廠”之稱,松花江上游兩岸,松、楊、榆、柳,茂密叢生,種類繁多。吉林城以松木爲牆,街以立木砌成,水溝以木板鑲壁,經營薪柴、木炭、棺木、傢俱者不下數百家,建城之後,屢罹火難,火燒船廠,名聞東北。在玄天嶺上修“坎卦圖石”,以避天火,與後來在北山建起的“坎離宮”,也有以五行中水火相剋的寓意,來防吉林火災於未然。作爲避火的一個圖騰,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玄天嶺上避火圖,不會讓人們忘卻。

是日,又爲祭倉母和祭犁日。據舊地方誌記載:“三月三日祭倉母,擇時憲書之倉日,爲農家開犁之吉日。是日晨犁杖至田間,一人執紙於犁前焚之;放爆竹三個,焚香三枝,先埋熟雞蛋數枚於壠內,以犁趨出,衆人分而食之,謂之祭犁。”祭母倉,是繼正月廿五添倉後,在民俗心理上的進一步強化。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開犁之前,農家在田邊生起一堆火,把雞蛋埋在火堆裏燒烤,待雞蛋烤熟後,再恭恭敬敬地埋在深土裏,這裏借雞蛋求吉利,雞蛋象徵糧食籽粒飽滿,雞蛋埋得多,象徵糧食收的石數多(蛋是計量單位石的諧音)。雞蛋是重要的祭祀物,大概雞蛋象徵生命,繁衍着未來。從這以後直到4月中下旬,東北由南至北全部開犁了。

開犁後,春來一斛種子,秋收萬頃豐稔。

作者:施立學,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吳亞楠,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