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给自己听

文/七月

我不曾想,自己在知天命的年纪,竟想起学吹洞箫。起因是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第一次现场欣赏到洞箫吹出的美妙音乐,一支竹子竟能发出如此雅致的音律,让人安静和陶醉。究其更深更远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母亲喜欢音乐的缘故。和母亲一样,我从小也对音乐感兴趣。其实,母亲并不会唱歌跳舞,但不影响她对音乐的热爱。不管是听京川剧,还是过去的样板戏,还是民歌小调,到后来所谓的靡靡之音邓丽君的歌,都饶有兴趣。正因如此,当年生活再艰难,母亲也挤出一点小钱,从新华书店买回二胡、琵琶的教科书,虽然书很薄很小很便宜,也是一笔花费。只是,仅凭几本小书,无人教又无物练,要学会一门乐器,无异于是纸上谈兵。这只能说是母亲美好的希望,想以此来熏陶一下我们姐妹几个的美感,能从中学会一门乐器就更好了。

母亲对音乐的喜爱,是朴素的。或许是当年母亲想在贫乏而艰难的日子里,能从中获得一丝愉悦,让心情平和放松。就我而言,也只像母亲一样,喜欢听听。当年没有很好的欣赏和学习的环境,但只要听到,从家里唯一的一件高档电器——一部比砖头大点的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出美妙的旋律,就很高兴。有时,即便玩的正酣,突然被父母使唤去打麸醋酱油,虽然特别不情愿,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气嘟嘟地拿着瓶或碗,去完成大人吩咐的任务。当走在路上,哼哼喜欢的歌儿,心里的怨气就消了大半,心情也舒坦了许多。

生活平淡如水,但对音乐的喜爱慢慢在心里滋生,让平凡的生活充满美好。有次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阳关三叠》的琴声(当时还不知为古琴演奏),悠然的琴声,如泣如诉,虽感忧伤,但对这首曲子的印象特别深。遗憾的是,我一直都未曾学习一样乐器。那时想学,苦于没有条件,后来有条件了,又觉得自身条件差,五音不全,不会简谱,喜欢的梦想,止步于想,而畏于学。

时隔多年,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一次偶然的聚会,看到一个英俊青年,用一支细长的箫,吹出悠扬婉转的音乐,那直击心灵的箫声,让我久久回味,触发我沉寂已久的梦想。在下决心拜师学艺时,又茫然于良师难寻的瓶颈。

很巧,有一次受区朗诵协会的一位老师邀请观摩他们的朗诵节目。他告诉我的地址竟然就在我居住的同一小区。我如约而至,来为我开门的竟是上次吹箫的那个小帅哥。我太惊讶了,平时住同一小区,却从未碰过面,真的是天赐良机,当即就拜师学艺。

我俨然是一枚“老小白”完全是从“零”基础学习吹洞箫。不识简谱,不会吹箫,一句话,除了热爱,什么都不会。先从简谱的最简单的1.2.3.4.5.6.7学起。在小冉老师的耐心教授下,一点一点地学,一次一次地练。居然逐渐学会了吹箫的基本技巧,从前用尽了浑身力气都吹不响的箫,竟然能吹出悠扬的音符,虽然是断断续续的,却异常兴奋。

就专业而言,我的认知和水平显得稚嫩,甚至可笑。乐理功底差,还常常爱自由发挥,以致节奏和换气失调,不该停下来,该停顿的没停顿,毫无章法。最糟糕的是,因会吹一两首小曲而兴奋不已,为满足自己一点小小的表现欲,就爱在朋友聚会时,把洞箫拿出来吹吹,总是免不了上演一出“吹无声”的尴尬而好笑的场面。可这并没有改变和影响我对萧的热爱,一如既往的喜欢,并用心地去领悟和享受箫带来的快乐。每当听到美妙的箫声,自己会沉浸其中,在洞、箫的韵律里,感悟、静想,那悠远而神秘,幽静又清雅的音韵,令人沉醉不已。遥想远古,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品茗闻香,饮酒畅饮时,闻箫之悠悠。如东坡醉月,伴着婉转的箫声,那种空灵和独享,是何等的美妙啊。不仅如此,箫的美,还在于它不张不扬的个性。如心浮气躁,是吹不出箫之静美的,它是吹给自己听的音乐。更奇妙的是,它会让吹奏者体验到那种浑身放松的状态,这正是洞箫最大的魅力所在。越是轻松,就会吹得越好,箫声越美。越紧张,越是吹不好,甚至都吹不出声响来,何谈悠扬动听之乐呢?

洞箫文化已有千年历史,能传承至今,是它的独特的音色,更是它幽静沉稳,内敛静美的品质所决定。如此厚重的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要想吹出千年的韵味和神秘之旋律,于我,遥不可及。再想,如今的我,也不必刻意去追求完美,能在古韵中体验放松的感觉,品味那种沉稳的气质。把自己那笨拙而生涩的箫声,当作最美的音乐,缓缓地吹给自己听,美自侘寂,悦己修身,也不失一种洒脱吧。亦如,生活中更多时候是不如人意的,亦不用刻意去强求完美,顺其自然,怀抱一种质朴至善的心态,也不失一种美好。

作者简介:王思群,涪陵区作协会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