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給自己聽

文/七月

我不曾想,自己在知天命的年紀,竟想起學吹洞簫。起因是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上,第一次現場欣賞到洞簫吹出的美妙音樂,一支竹子竟能發出如此雅緻的音律,讓人安靜和陶醉。究其更深更遠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母親喜歡音樂的緣故。和母親一樣,我從小也對音樂感興趣。其實,母親並不會唱歌跳舞,但不影響她對音樂的熱愛。不管是聽京川劇,還是過去的樣板戲,還是民歌小調,到後來所謂的靡靡之音鄧麗君的歌,都饒有興趣。正因如此,當年生活再艱難,母親也擠出一點小錢,從新華書店買回二胡、琵琶的教科書,雖然書很薄很小很便宜,也是一筆花費。只是,僅憑几本小書,無人教又無物練,要學會一門樂器,無異於是紙上談兵。這隻能說是母親美好的希望,想以此來薰陶一下我們姐妹幾個的美感,能從中學會一門樂器就更好了。

母親對音樂的喜愛,是樸素的。或許是當年母親想在貧乏而艱難的日子裏,能從中獲得一絲愉悅,讓心情平和放鬆。就我而言,也只像母親一樣,喜歡聽聽。當年沒有很好的欣賞和學習的環境,但只要聽到,從家裏唯一的一件高檔電器——一部比磚頭大點的半導體收音機裏,播放出美妙的旋律,就很高興。有時,即便玩的正酣,突然被父母使喚去打麩醋醬油,雖然特別不情願,可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得氣嘟嘟地拿着瓶或碗,去完成大人吩咐的任務。當走在路上,哼哼喜歡的歌兒,心裏的怨氣就消了大半,心情也舒坦了許多。

生活平淡如水,但對音樂的喜愛慢慢在心裏滋生,讓平凡的生活充滿美好。有次偶然在收音機裏,聽到了《陽關三疊》的琴聲(當時還不知爲古琴演奏),悠然的琴聲,如泣如訴,雖感憂傷,但對這首曲子的印象特別深。遺憾的是,我一直都未曾學習一樣樂器。那時想學,苦於沒有條件,後來有條件了,又覺得自身條件差,五音不全,不會簡譜,喜歡的夢想,止步於想,而畏於學。

時隔多年,都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一次偶然的聚會,看到一個英俊青年,用一支細長的簫,吹出悠揚婉轉的音樂,那直擊心靈的簫聲,讓我久久回味,觸發我沉寂已久的夢想。在下決心拜師學藝時,又茫然於良師難尋的瓶頸。

很巧,有一次受區朗誦協會的一位老師邀請觀摩他們的朗誦節目。他告訴我的地址竟然就在我居住的同一小區。我如約而至,來爲我開門的竟是上次吹簫的那個小帥哥。我太驚訝了,平時住同一小區,卻從未碰過面,真的是天賜良機,當即就拜師學藝。

我儼然是一枚“老小白”完全是從“零”基礎學習吹洞簫。不識簡譜,不會吹簫,一句話,除了熱愛,什麼都不會。先從簡譜的最簡單的1.2.3.4.5.6.7學起。在小冉老師的耐心教授下,一點一點地學,一次一次地練。居然逐漸學會了吹簫的基本技巧,從前用盡了渾身力氣都吹不響的簫,竟然能吹出悠揚的音符,雖然是斷斷續續的,卻異常興奮。

就專業而言,我的認知和水平顯得稚嫩,甚至可笑。樂理功底差,還常常愛自由發揮,以致節奏和換氣失調,不該停下來,該停頓的沒停頓,毫無章法。最糟糕的是,因會吹一兩首小曲而興奮不已,爲滿足自己一點小小的表現欲,就愛在朋友聚會時,把洞簫拿出來吹吹,總是免不了上演一出“吹無聲”的尷尬而好笑的場面。可這並沒有改變和影響我對蕭的熱愛,一如既往的喜歡,並用心地去領悟和享受簫帶來的快樂。每當聽到美妙的簫聲,自己會沉浸其中,在洞、簫的韻律裏,感悟、靜想,那悠遠而神祕,幽靜又清雅的音韻,令人沉醉不已。遙想遠古,文人雅士,吟詩作畫,品茗聞香,飲酒暢飲時,聞簫之悠悠。如東坡醉月,伴着婉轉的簫聲,那種空靈和獨享,是何等的美妙啊。不僅如此,簫的美,還在於它不張不揚的個性。如心浮氣躁,是吹不出簫之靜美的,它是吹給自己聽的音樂。更奇妙的是,它會讓吹奏者體驗到那種渾身放鬆的狀態,這正是洞簫最大的魅力所在。越是輕鬆,就會吹得越好,簫聲越美。越緊張,越是吹不好,甚至都吹不出聲響來,何談悠揚動聽之樂呢?

洞簫文化已有千年歷史,能傳承至今,是它的獨特的音色,更是它幽靜沉穩,內斂靜美的品質所決定。如此厚重的底蘊和獨特的藝術,要想吹出千年的韻味和神祕之旋律,於我,遙不可及。再想,如今的我,也不必刻意去追求完美,能在古韻中體驗放鬆的感覺,品味那種沉穩的氣質。把自己那笨拙而生澀的簫聲,當作最美的音樂,緩緩地吹給自己聽,美自侘寂,悅己修身,也不失一種灑脫吧。亦如,生活中更多時候是不如人意的,亦不用刻意去強求完美,順其自然,懷抱一種質樸至善的心態,也不失一種美好。

作者簡介:王思羣,涪陵區作協會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