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 競逐世界一流灣區

◎周亮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外市場需求;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製造業,引導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從“點”延伸成“鏈”、拓展到“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生產力。

加大研發投入 轉型升級蹄疾步穩

十年累計研發費用超1萬億元,華爲最新的“成績單”令人感嘆。不久前華爲披露2023年財報顯示,2023年研發投入達到1647億元,佔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1100億元。

比亞迪2023年財報,去年,公司實現營收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實現歸母淨利潤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達1697.25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2023年比亞迪全球銷量超過300萬臺,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車企。強勁的增長勢頭,背後是強大的技術優勢。2023年,比亞迪研發投入近400億元,同比增長97%。

年投入研發超百億元的企業還有美的集團。2023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超過140億元。2021至2023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合計超過390億元。截至2023年12月,公司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超過2.3萬名,佔非生產人員比例超過50%。

2023年,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爲3.4%,接近美國(2022年爲3.45%)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國內首位。

南粵大地上,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求新求變的故事隨處可見。大到汽車和裝備製造,小到珠寶服裝乃至日常的消費品,大灣區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蹄疾步穩。近年來,聚焦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不斷增厚夯實製造業“家當”。目前,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佔全省GDP比重已超四成。

依託創新能力 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依託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伶仃洋畔,緊鄰深中通道的港資企業鴻利達中山工廠內,作業機器的指示燈頻頻閃爍,多輛機器車正在注塑設備之間穿梭。依靠數字化技術,自主移動機器人在廠區內沿着規劃路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讓這座“黑燈工廠”實現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全流程無人化生產。

鴻利達在廣東已耕耘多年。隨着廣東製造業的升級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鴻利達與合作伙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同研發了基於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產品從研發到量產的全流程數字化。

深入參與大灣區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以鴻利達爲代表的港澳企業正在發展中獲得紅利。“公司2023年人均營收比2018年提升約138%,產值大幅增加,利潤也有明顯提升。”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說。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也是大灣區產業的鮮明底色。作爲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廣東2023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營業收入達17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2.7%,加上與製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超過六成。今年1—2月,廣東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穩中向好態勢明顯。

當前,大灣區擁有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5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屈宏斌表示,珠三角以製造業“立命”,未來應更加聚焦於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產業,加快發展新型金融,人才培訓等相關服務業,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9+2”城市羣已形成科技、製造業、商貿和金融企業的完整產業鏈,圍繞這些產業集羣,各個企業可以挖掘到投資,在中國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找到新機會。

瞄準未來發力 持續向中高端領域邁進

佛山建築陶瓷製造企業蒙娜麗莎,剛剛被評爲建材工業智能製造數字轉型典型企業。

“我們剛剛經過了最高溫,溫度的區間是1220℃到1230℃,但是你不會覺得很熱,這就是我們不斷地迭代升級設備帶來的進步。”公司董事兼董祕張旗康介紹工廠製陶產線窯爐,“散發出去的每一度溫度相對於我們經營製造企業來說都是成本,如果我們把溫度降下一度,等於就節約了能耗。”

來到公司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蒙娜麗莎的智能製造大數據中心平臺。藉助這個平臺,參觀者可實時瞭解多個生產基地的產量、耗能、耗水、物流等數據,只需幾名生產技術人員就可以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可視化監管。

張旗康說,10年前,同樣產能規模的一條陶瓷大板的生產線要150人到200人的崗位人員配置,而現在可以降到70人。“我們的產值量得到提升,我們的成本得到可控。通過培訓,普通崗位的員工變成了能夠操控數字化、智能化先進設備的技術員工。”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未來產業已成國際競爭的焦點。

在低空經濟方面,小鵬匯天副總裁仇明全說,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飛行汽車”產業鏈創新鏈集聚態勢,期待未來將其打造爲科技新名片。

稍早前,小鵬匯天研發的“陸地航母”飛行汽車於3月21日向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提交了型號合格證(TC)申請,並已正式獲得受理。近日,公司旗下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旅航者X2首次飛躍廣州CBD,讓城市人“打飛的上下班”的夢想進一步拉近。

以低空經濟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南粵大地加速聚力成形。近年來,廣東獲批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增至5家,高居全國第一;累計獲批25家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培育61家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位居全國前列。

面向未來,向“新”而行。廣東提出,到2030年,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產業集羣將成爲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向中高端升級發展的背後,廣東不遺餘力,持續爲製造業保駕護航。從“製造業當家22條”,到全國首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製造強省的專門立法《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從“降低製造業成本十條”到工業投資躍升行動,廣東推動要素資源向製造業集中配置,2023年爲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000億元;從“技改十條”到開展工業技術改造“雙增”行動、打造紡織服裝新質生產力行動,廣東“一業一策”推動“老樹發新芽”,今年將再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