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一針CAR-T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不是在中國。

3月21日,《Nature》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印度一家小型藥企ImmunoACT開發的CAR-T療法NexCAR19單次治療費用僅3-4萬美元,和美國常用的CAR-T產品Tecartus和Yescarta相比,價格直降到1/10。去年,該療法已在印度上市,目前已經在本土對15名患者進行了治療。

困擾全世界多年的CAR-T價格難題被印度搶先解開。問題不只是:它是如何做到的?還有:能這麼快交卷,東西到底怎麼樣?

根據目前網絡信息,ImmunoACT對於降低成本的奧祕諱莫如深,對外的公開解釋是:公司完全在印度自行製造所有組件,包括CAR載體、T細胞工程、整個生產所需原料,降低了勞動力的成本。

但這樣的回答顯然難以服衆。

CAR-T生產線上的技術員水平是產品質量的關鍵。一個熟練的技術員可以把細胞製品的活性做到90%,而一個新手則只能做到一半。儘管目前美天旎的CliniMACS Prodigy和龍沙的Cocoon 提供了自動化生產方案,但覆蓋面有限;一些核心步驟,比如填充-完成依然由人工操作,並且需要嚴格的潔淨室環境。

更何況,人工成本依然是小頭。

在半自動的生產條件下,約佔總成本的20%左右。在CAR-T CDMO企業工作多年的嘉明(化名)認爲,印度能把價格壓到這麼低,主要還是因爲繞過了進口試劑的購買成本。“進口試劑佔了CAR-T成本的大頭,一套下來要30萬左右。”他說,“但印度可以用國產的仿製產品,效果可能只有進口的八成,再自己疊加一下,但是性價比非常高。”

試劑會花費CAR-T生產中的一半成本。

儘管目前國內的一些自主研發產品價格僅爲進口的10%-20%,但難以保證產品質量。因此,國內的CAR-T研發企業依然大多選擇進口高價物料。ImmunoACT業務發展經理曾在採訪中提到:“NexCAR19從質粒到載體,一直到最終的CAR構建體,公司擁有其全部的知識產權。”——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從各種角度來看,印度的CAR-T之路都難以被中國複製。印度有其特殊的仿製藥和專利保護政策,同時在CAR-T領域也一直缺藥,因此可以犧牲一定的產品療效來兌換可及性。而在中國,目前已有5款CAR-T產品獲批。產品療效的門檻已經在競爭中被提高。

中國的CAR-T最終的方向,還是要去向歐美世界靠攏。”嘉明如此判斷。然而,以印度爲中心的CAR-T輻射圈正在不可避免地擴散着。留給中國的市場版圖,無疑又小了一塊。

-01-進擊的東南亞

目前,印度已有四家公司啓動了CAR-T產品的開發。

除了此次新聞中提到的ImmunoACT以外,位於班加羅爾的藥企Immuneel目標以5萬美元的價格(包括醫院和醫療費用)提供CAR-T療法。Immuneel開發了一種低成本模型,可以通過簡化工程步驟來培養患者細胞。同時,藥企Intas已經開啓了和CAR-T相關的5條管線,而印度仿製藥巨頭Dr Reddy的子公司Aurigene Oncology,希望能將新產品CAR-T的生產成本降低75%左右。

在印度的東邊,另一個國家也在馬不停蹄地加快着低價生產CAR-T的計劃。

泰國瑪希隆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抗CD19 CAR-T療法,將通過降低慢病毒載體的成本,使產品價格降低80%,預計將於今年底在泰國獲批。而泰國的另一所大學,也正在嘗試運用一種轉座子載體制備CAR-T,以降低傳統病毒載體的高昂成本,預計可以將價格壓縮至1/10。

低價的CAR-T生產計劃在東南亞開始冒頭,這絕非偶然。雖然不及印度,但泰國對仿製藥的態度亦較爲寬鬆。同時,泰國對於印度仿製藥的進口依賴也在逐年加重。根據Krungsri Research的報告,泰國從印度進口的藥品比例已經從2013年的5.9%上升到如今的8.4%——這無疑爲CAR-T的生產提供了一條低成本產業鏈。

逐漸形成的東南亞低價CAR-T聯盟,將會給一些中國企業帶來打擊。

畢竟,中國的CAR-T產業同時面臨內卷競爭和適應症瓶頸,需要從臨近其它國家盡多攬客。去年,復星凱特就曾推出過開拓東南亞市場的計劃。依託其合作伙伴宸汐健康在東南亞市場的保險端資源,公司在爭取着更多的海外赴華患者。而如今,有了本土的CAR-T療法,亞洲發展中國家赴華就醫將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

當然,東南亞的CAR-T崛起是以療效作爲代價的。根據2023年12月在美國血液學會會議上提交的試驗結果,在兩項小型臨牀試驗中,NexCAR19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惡性腫瘤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67%,完全緩解率爲52%——而Yescarta的相關數據則分別爲88%和75%。

“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審批的思路和發達國家及中國都不太一樣。只要是價格能降下來,那麼只要不出人命,效果就算差點他也不care。”嘉明說,“按照他們低價勞工的手工生產模式,產品質量很難保證均一性,治療效果又是一個勉強及格的狀態。這在中國是不可能被批的,保險公司也不會買單。”

儘管ImmunoACT並沒有提及其手工生產的佔比,但在採訪中,公司稱找到了一種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可以“避免使用西方公司昂貴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和設備”。

去年11月,ImmunoACT開始在孟買郊區的15,000平方英尺的GMP工廠進行生產,另一家新工廠也已經破土動工,規模約爲現有設施的八倍,將在2025年底之前投入使用。無論如何,CAR-T產業的引擎已經開始在東南亞的土地上轟然作響了。

-02-無法解渴的CDMO

曾經,CGT行業的火熱也帶動CGT CDMO的繁榮,產品未至,產能卻先打滿了。後者也被寄希望成爲降低CGT產品成本的方式之一。然而,在過去的2023年,中國做CGT的CDMO過得普遍不太好。

連一些大企業都接不到訂單了:某專注CGT的CDMO上市企業去年前三季度營收1.37億元,同比下降36%。公司分析原因爲:下游客戶融資進度弱於預期,導致公司在市場業務拓展、項目交付等方面受到影響。基於同樣的因素,另一家CDMO的CGT業務也未達年初預期,前三季度新簽訂單僅約0.58億元。

而如今,儘管東南亞CAR-T產業方興未艾,赫然成爲一片新興市場,但這對於中國的CDMO來說不見得是一個好消息。

嘉明介紹,通常而言在CAR-T業務上,CDMO企業只收取治療費用的20%。“如果是3萬美金一個病人,那CDMO企業只能拿幾千美金,連團隊都養不活。”低成本的人力優勢曾經讓中國企業成爲CDMO大國,但如今隨着發展帶來的團隊壯大、人工提價,企業已經無法在成本上捲過東南亞本地生產商。

同時,CAR-T的本土製造也預示着當地的製造產業鏈會越來越完整。這也意味着:未來會有更多的東南亞CAR-T CDMO企業,和中國搶奪來自西方的訂單。

這幾年,印度也在藥物製造上對中國進行追趕:2023 年,印度 CDMO 行業的收入爲 156 億美元,而中國爲 271 億美元。然而,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預測,印度未來五年的行業收入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1%,超過中國的9.6%,主要原因是與歐美生物技術公司簽訂的新合同暴增。

但目前印度的CDMO業務主要集中在技術水平較低的領域。符合歐美市場標準的CGT生產門檻較高,對其而言尚屬新鮮。從去年開始,纔開始有印度公司陸續宣佈針對CAR-T的工廠建設計劃:比如Aragen和Laurus Lab。

在生產成本不佔優的情況下,未來的中國CGT CDMO想要活下去,只能在技術上比對手更近一步——爲此,不僅是CDMO,整個產業都需要走得更快一些。

-03-中國CAR-T的前路

對於嘉明來說,印度的CAR-T價格做得再低,也無法改變中國產業註定要走的前路。

在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左右,3萬美元一針的NexCAR19就已經被國內業界知悉。在嘉明眼裏,半年過去了,大家還是在既定方向上走着,並沒有受到這一消息的影響。而方向無非兩條:新靶點和通用型。

“今年我們接的訂單很排他,連BCMA這樣的靶點都覺得太老了,不做。”他說,“像傳奇這樣的產品都已經批到很前線的治療了,你再去做同類型的能有多大意思?”

資本的態度也很堅決。

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CGT領域去年融資金額爲61.34億元,相比前年同比下滑42.8%。如此慘績當然不能完全歸咎於大環境,畢竟還有抗體藥、核藥兩大賽道熱度不降反升。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自體型血液瘤的市場空間,已經被擠滿了。

因此,雖然CGT整體遇冷,但錢全部集中在新方向上:去年細胞治療領域融資排名前20%的項目,基本上都涉及實體瘤或通用型。

像印度一樣降低價格,固然有機會能被納入醫保;但對於胃口很大的資本來說,這樣走的路依然不夠寬闊。而且,大部分已經上市的CAR-T,基本上已經在成本控制上竭盡所能。據嘉明介紹,目前國內一家頭部CAR-T企業,生產工藝已經可以達到一批次病毒供1000人使用的水平,人均病毒載體成本在5000元以內。基本上已經降無可降了。

在上游物料無法像印度一樣走專利“捷徑”的情況下,自體型CAR-T幾乎沒有可能完成價格上的質變。

未來中國的CAR-T,依然需要向全球產業的主流邏輯靠攏:只有非個性化生產,纔是療法普及的終極方向。目前的通用型CAR-T可以從一名健康供體中獲得細胞,並用來治療100名癌症患者,阻礙商業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療效和持久性。因此,發現更能有效應答的靶點就成了重中之重。

同時,異體回輸引發的排斥反應,也是中國及歐美等國的研究重點。爲此,市面上已有多種嘗試性的解決方法,比如亙喜生物採用雙特異性CAR設計,一種CAR用於防禦,避免CAR-T細胞被免疫排斥;另一種用於攻擊腫瘤細胞。再比如科濟藥業通過消除TCE或HLA的表達,以避免T細胞的排異反應。

當然,T細胞療法的賽道里不止CAR-T,一直以來的實體瘤難題也可以另做解法。除了比較受人熟知的TCR-T以外,這兩年 TIL療法開始名聲鵲起。今年2月16日,第一款TIL 療法已獲得FDA的加急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理論上,這種挑選出來的T細胞特異性更強,誤傷的可能性較低。

綜上來看,對於目前中國的CAR-T企業而言,前路充滿了希望和危險——只要能在通用型上做好安全性和療效,基本上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商業化問題;但各療法的競爭態勢也很緊張,稍微一個怠惰,也許就會被其它的T細胞療法超越。

諸多千頭萬緒在推着整個產業成長。中國的CAR-T,不應該被困在成本里。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深藍觀”(ID:mic-sh366),作者:李昀,編輯:高翼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