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道 據德國電視一臺網站4月15日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15日在上海與同濟大學學生交流時表示,不要害怕競爭。

他說,當日本和韓國汽車進入德國市場時,人們說它們將征服整個市場。“胡說八道!現在德國有日本汽車,日本有德國汽車,”他說,“中國和德國也是如此。”

據報道,朔爾茨還表示,希望與中國加強科學交流。他說,在新冠疫情期間,接觸人數大幅減少,這並不是好事。“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希望對話能夠再次增加,相互訪問也能增加。”

朔爾茨表示,他希望16日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討論氣候變化、安全與穩定以及世界共同發展等國際問題。

拉美社4月14日的報道則稱,德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兩國要討論廣泛的議題,包括新能源汽車、溝通的恢復、對公共採購的處理、跨境數據等。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渝中區參訪 圖:新華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表示,此訪的目的之一是抓住中國數字化和生態轉型的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讓德國產品在中國市場更具競爭力。

另據法國《世界報》網站4月13日報道,4月14日至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對中國進行整整三天的訪問,這是他自2021年12月上任以來外訪行程時間最長的一次。

報道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發報道的標題《一次很像默克爾時代的旅行》,概括了被廣泛接受的一種感覺:實際上,現任德國總理的對華政策是一種延續,而不是與其前任割裂。

說實話,朔爾茨在2022年11月首次訪問中國時,就已經表明他是與中國靠近的支持者,而非要與中國對抗。當時就在訪華一週前,他批准了中國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集裝箱碼頭的股份。一年半後,此次訪華前的4月8日,朔爾茨在TikTok上發佈了他的第一段視頻。(編譯/蘆龍軍 蘇佳維 聶立濤)

延伸閱讀

媒體:朔爾茨訪華陣容頗有深意 沒帶2名"最重要的"部長

德國總理朔爾茨14日抵達重慶,展開爲期3天、歷經3個城市的訪華之旅。這是朔爾茨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他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此次朔爾茨攜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作爲代表團成員一同來到中國,由西門子、寶馬、奔馳等重量級企業的十幾位負責人組成的經濟代表團隨行。“兩天的經濟活動,一天的政治活動”,德國電視一臺14日評論稱,朔爾茨此次訪華的優先事項很明確:經濟問題放在前面。法國《世界報》稱,朔爾茨總理在2022年11月第一次訪問中國時就表明,他更傾向於與中國和解而非對抗,現在也是如此。除了經濟合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的反補貼調查,德方希望中國“幫助結束俄烏衝突”,都被列爲朔爾茨此行的主要議題。


朔爾茨在中國參觀企業畫面

“兩天經濟,一天政治”

“德國之聲”13日稱,根據總理府發佈的新聞稿,朔爾茨此次中國之行的主題是“共同可持續行動”,這與德國政府去年發佈的中國戰略一致。朔爾茨14日上午抵達重慶,參觀當地的德企博世公司。15日,朔爾茨將赴上海會見外貿商會代表,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討論會,接着參觀另一家德國企業科思創的創新中心。16日,朔爾茨將前往此行的最後一站:北京。

德國《世界報》14日稱,朔爾茨在一個龐大商業代表團的陪同下訪問中國,以工廠參觀開始,以政治討論結束。“這可以解讀爲一個信息:無論我們在政治上如何看待對方,我們的經濟關係都在持續。”德國《經濟週刊》稱,總理的訪華計劃似乎是一場巨大的“魅力攻勢”。他中國之行的第一站重慶面積與奧地利相當,但居民數量是奧地利的三倍多:約3200萬人居住在這裏,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朔爾茨總理與德國經理人一起前往中國,以拯救我們的經濟”,德國《圖片報》14日稱,朔爾茨將在中國停留3天,這是他擔任總理以來外訪天數最多的一次。此次總理之行是關於德國的未來、經濟、就業和增長。陪同他登上政府專機的是大衆、梅賽德斯、寶馬、巴斯夫、蒂森克虜伯和西門子等德國最重要的企業老闆,還有默克、DHL、蔡司等知名企業CEO。這份乘客名單顯示,德國企業的管理者和政府都認爲,如果沒有中國不行。擁有14億多人口的遠東大國中國,對於德國疲軟的出口經濟不可或缺。中德去年貿易額達2530億歐元,中國是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政府和一些企業喜歡談論希望減少對一個國家的過度依賴。 但事實是: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升至新高。”

14日下午,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市委副書記、市長鬍衡華會見朔爾茨一行。朔爾茨說,重慶現代化建設勢頭良好,營商環境優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方願繼續深化與重慶的友好交往,持續加強在經貿物流、技術創新、新能源、醫藥化工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雙方合作邁上新臺階。

德媒引述《孫子兵法》建言

此次朔爾茨攜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一同訪華,被認爲頗有深意。《柏林報》稱,朔爾茨將兩名“最重要的”部長留在國內,這與其說是對中國的讓步,不如說是他自己在幫自己一個忙。“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和經濟部長哈貝克處處給他惹麻煩。”相反,環境部長斯特菲·萊姆克在上次訪問北京期間明確讚揚了中國對環境的承諾,交通部長沃爾克·維辛反對拆除華爲5G產品,並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他這樣做主要代表了德國汽車工業的利益。


朔爾茨參觀博世公司的氫驅動工廠

“朔爾茨在貿易和政治問題上走鋼絲”,法新社14日以此爲題報道稱,朔爾茨這次訪華“面臨着艱難的平衡”,他的目標是加強與柏林最大貿易伙伴的經濟關係。受通脹、高利率和出口降溫的打擊,德國經濟去年萎縮了0.3%,而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僅爲0.2%。 儘管美國等加大對中國的壓力,預計朔爾茨將強調德國仍然致力於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展業務,並拒絕美國主導的“脫鉤”呼籲。

啓程前,朔爾茨12日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視頻通話。新加坡《聯合早報》稱,這一舉動協調對華政策的意味甚濃。雙方提出要“重新平衡”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並強調要“刺激歐洲競爭力”,預示市場公平競爭問題將成爲朔爾茨此行的焦點。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德國媒體“編輯部網絡”13日發表評論文章,以《孫子兵法》軍爭篇的這句話作爲開頭。文章稱,博覽羣書的朔爾茨對此書肯定不陌生,甚至將在中國期間對此銘記於心。保持秩序與冷靜是朔爾茨喜歡的格言,尤其是考慮到世界各地日益嚴重的混亂和危險。對德國而言,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同時也是最難打交道的國家之一。在經濟上,沒有中國幾乎什麼都行不通。許多德企依賴於這個巨大市場。中國對德國消費者來說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在越來越多經濟領域成爲德國工業的重要競爭對手。文章還稱,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合理的不信任和對局勢升級的足夠防備是絕對必要的,但像美國大部分政策那樣敵視中國毫無意義,沒有中國,西方几乎無法解決世界上任何重大問題。因此,儘管存在各種分歧,與中國保持對話是正確的。


朔爾茨向圍觀民衆招手

“中國更是夥伴,不是對手”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4日稱,法國《世界報》週末版刊登三篇文章,梳理德國與中國關係的發展。報道稱,去年7月,德國政府公佈64頁對華戰略,其要旨是德國經濟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9個月以後,好像什麼也沒有改變。朔爾茨告訴德國智庫,中國更是夥伴,而不是對手。根據榮鼎諮詢今年2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德國對華出口在2009年至2021年間增長了136%,目前是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對華出口總和的兩倍。在過去8年中,德國在歐盟對華直接投資中所佔份額上升到58%。

《聯合早報》14日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的分析稱,中國將在朔爾茨訪華時尋求引進德國資金和科技,並通過德國緩解中歐在電動汽車等領域的貿易摩擦。德國則會力求爲企業建立有保障的投資條件,也會就工業補貼和俄烏衝突問題向中國提出要求。“這幾個議題都相當大,也很複雜。很難短時間內找出各方都滿意的結果,最可能的情況是雙方在個別項目上找出一些進展和妥協,然後繼續磨合。”莊嘉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