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點,杭州市區某“深夜食堂”中坐滿了“擼串”、喫麻辣燙的年輕人

《2023浙江省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顯示,幾乎所有癌症的年齡別發病率在0-34歲年齡段時處於較低水平,35歲後快速上升,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可以佐證,不論是世界範圍內,還是中國,癌症的高發人羣集中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發病和診斷年齡確實出現了一定的前移,臨牀上也有大量的年輕患癌病例。

20歲大學生患腸癌 家族遺傳或是首因

前幾天,浙大二院腫瘤內科陳佳琦副主任醫師接診了20歲的患者小楊,直腸癌術後做鞏固性輔助化療。

三個月前,小楊因爲大便習慣改變,斷斷續續腹痛兩年才就診,不幸被查出直腸癌。其實高中時,小楊就有疾病徵兆,當時因爲學習壓力大,疼痛也不劇烈,家人以爲是腸炎或者緊張焦慮導致,一直沒有重視。腸鏡檢查發現時已是中晚期,並伴有轉移竈,小楊需要在手術後接受化療。

在診間,小楊的媽媽不能停止自責和抱怨,認爲是孩子沒有被照顧好,自身也不夠節制,才導致了這樣的病況。

陳佳琦表示,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攝入量的增加,運動量減少等“現代生活方式”,是腸癌這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快速遞增的主要因素,也出現了腸癌年輕化的趨勢。但大量醫學研究表明,20%-30% 腸癌患者有家族史。果然,小楊的直系親屬中就有不止一人被查出患有腸息肉。

除了腸癌,在消化道腫瘤中容易找上年輕人的還有胃印戒細胞癌,好發於青年女性。在陳佳琦的職業生涯中,曾遇到過一個病房四名女性,都是二十幾歲的該病患者。

“癌症的發生有選擇性偏倚,有性別和年齡的區別,比如胃印戒細胞癌偏愛女性,骨與軟組織腫瘤偏重成長髮育中的青少年。”他表示,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癌,提早做防癌篩查,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都不會錯。

早期肺癌偏愛年輕女性

有些可疑結節可暫不手術

《年報》顯示,肺癌以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霸佔男性、女性癌譜榜,成爲當之無愧的“頭號殺手”。

浙江省腫瘤醫院肺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曾劍主任醫師介紹,近些年來,隨着常規體檢中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癌被發現,相當一部分是早期肺癌。在臨牀中,他經常會碰到二十幾歲的肺癌患者,多數是年輕的女性。

上週四,一名24歲的患者和母親帶着肺CT來到醫院,希望能夠儘快入院手術。曾劍檢查後發現,她的右肺上葉有一個磨玻璃結節,大小1cm左右,很難判斷性質。不過,初步診斷爲早期腺癌,考慮到患者未婚未育,以及年齡尚輕,建議她密切隨訪觀察。

可患者和家屬十分焦慮,不能理解爲何一名胸外科醫生會建議觀察,而不是立即手術。曾劍解釋,無論手術大小,在今後都會被打上“肺癌患者”的標籤,根據目前的臨牀經驗和研究結果表明,很多直徑小於1cm的肺結節,可以選擇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以觀察其生長情況,再判斷是否需要下一步治療。

不過曾劍也坦言,這個指徵也不適用於所有的肺結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乳腺癌發病率年輕化

治療也越來越精準有效

乳腺癌被稱爲“紅顏殺手”,長期以來位居女性癌症發病率的前三位。

浙江省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俞洋主任表示,從臨牀來看,乳腺癌的發病年齡正逐年前移。據中國癌症中心報告,2020年中國新發乳腺癌42萬例,且年輕化趨勢明顯,整體而言較美國年輕約10歲。但女性朋友們對此無需過於恐慌。

2020年乳腺癌是全球第一大腫瘤,到2022年退居爲第二大腫瘤了,全球的發病人數有所下降,而且死亡率也持續走低。這得益於乳腺癌的治療越來越精準,方法越來越多樣,預後也更好。尤其隨着保乳手術和乳房重建手術的日益完善,讓越來越多的女性患者得以重獲新生。

兩年前,俞洋爲一名35歲的單親媽媽林女士(化名)做了乳腺癌切除手術。由於腫瘤太大,位置不好,不適合保乳手術,只能做單側乳房切除,術後做了乳房重建。

術後第二年,林女士遇到了現在的愛人,夫妻恩愛,生活美滿。結婚時,她還給俞洋發了喜帖,表示自己乳房重建後沒有失去女性魅力,面對人生也更加從容堅定。

俞洋認爲,乳腺癌作爲一種可防可治的腫瘤,早期五年生存率可達90%,是晚期乳腺癌的4.5倍。高質量的乳腺癌早期篩查對提升乳腺癌的防治水平至關重要。一般建議,女性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爲40歲,但對於乳腺癌高危人羣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40歲以前。

隨着治療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新藥的出現,即便是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時間越來越長。不過,他還是建議女性加強早篩早診早治,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和治癒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