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國九條”是利好,可這兩天市場卻很糟。

爲什麼?

這要從A股的基本規則說起。

1

A股長期3000點,背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規則。

2007年2月,A股歷史上第一次漲超3000點。

上證指數年k

1990.12-2024.4

數據來源:雪球

17年後的今天,A股仍然在3000點徘徊,昨天盤中還一度跌破了3000點。

而在這17年裏,我國的GDP翻了整整4.7倍。

中國GDP總額 2007-2023

數據來源:同花順ifund

我們知道,上市公司是拉動一國GDP增長的核心發動機。

照理說,一個國家的GDP增長應該與股市表現保持同頻。

可爲什麼中國的GDP翻了4.7倍,而A股長期3000點呢?

很簡單。

咱們A股,是漲股本,但不漲股價。

從2007年開始算,上證指數成分股的總股本翻了4.5倍。

哎,這是不是和前面說的GDP翻4.7倍這個數字特別吻合?

咱們可以把股市想象成一個蓄水池。

水量(總市值)確實與GDP同步增長,但底面積(總股本)也在同步增長。

其結果,就是水位(指數點位)長期平穩。

我們反過來看美股。

標普500從2013年至今,總股本只增加了15%,而同期上證指數的總股本卻增加了80%。

那咱們的上漲難度,當然就要比美股大得多。

別人是點位越來越高,我們是池子越來越大。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呢,還是A股的定位問題。

咱們A股在創立之初,就被定位成了融資市。成立A股的目的,是爲了給實體經濟輸血。

核心KPI呢,一直都是A股給實體經濟融了多少資,而不是股民賺到了多少錢。

之前像什麼退市機制不完善、財務作假罰酒三杯,本質上,其實都是爲了保證融資總量這個KPI不下滑。

這樣你明白了吧,人家那纔是一家人。

不過,這次的“國九條”可謂是打蛇七寸,正在試圖解決問題。

這次國九條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句話:

促進A股從融資市向回饋市轉變,儘可能給A股做出賺錢效應。

你像提高IPO標準、規範退市制度,其實就是在遏制池子的擴大速度,變相促進水位的上升。

因此,從長期上看,只要這次的“國九條”能夠嚴格執行,絕對是有利於股市與股民基民的綱領性文件。

那,爲什麼“國九條”出爐之後,市場反而被打崩了呢?

2

因爲制度更多地是幫你避坑,告訴你什麼不能投,卻不能指明方向。

就像法律只能告訴你什麼不能做,而道德才能告訴你該做什麼。

能指明上漲方向的,是經濟數據

問題在於,最新的經濟數據迷霧重重。

分析它比我昨天破解蔡嵩松犯了什麼罪還困難。

今天上午剛出爐的數據,我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大大超過預期的4.6%。

表面看起來很好,但一看細項,我CPU被燒暈了。

3月消費只增長了3.1%,但預期是4.6%。

3月工業增加值是4.5%,而預期是6%。

只有固定資產投資數據是超預期的,但也只有4.5%,略微超出4.1%的預期。

這就像什麼呢?

小明高考總分680,能上個985 。

但他語文90分,數學7分,英語25分,理綜87分。

怎麼加總都加不出680來。

可能只有把什麼烈士子女、少數民族加分、國家一級運動員等等buff加滿,纔有可能湊出680來。

說真的,上午GDP數據出來之後,坐我旁邊的派克斯宏觀研究員,他把計算機按冒煙了都沒算明白這筆賬。

同樣數學不好的,還有外資。

你看這個北水曲線,本來走得不錯,持續流入。10點一出GDP數據,大幅流出。

順便說一句,按照監管新規,可能我們很快就看不到外資數據了。

每日利空消息,又少了一點呢。

說回來,5.3%的GDP增長數據很棒,可從細項上看,卻找不楚拉動經濟的核心動力板塊是誰。

摸不着頭腦,資金就缺乏共識,自然就找不到能能形成合力的方向。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在“國九條”的影響下,大家都看明白微盤乃至於小盤是未來重點監管的方向、有價值清零的風險。

於是,小盤股微盤股資金出逃。

微盤股連續兩條以超過9%的跌幅下殺。

微盤股日k

但最新的宏觀數據,又沒能大家看明白中期的核心增長點在哪。

於是,逃出來的資金,又不敢下手。

這就像高考選專業似的。

所有人都知道土木是垃圾專業,但也沒人知道啥是好專業。

而我認爲,對於現階段A股來說,沒有方向,可能就是一種方向。

3

太陽底下無新事,A股現階段的問題,和世紀初的日本如出一轍。

日股歷史上,有兩段時間股市出現了長熊。

1990年-1995年,2000年至2012年。

前者是日本地產泡沫,後者則是日本陷入長期通縮。

是不是都是咱們現在已經碰到或者有可能碰到的經濟問題?

而在這兩段時間內,日本的高股息風格指數,都明顯跑贏了代表市場整體的日經225指數。

尤其在2000年-2012年,高股息策略不僅跑贏日股大盤,還在長熊中獲得了明顯正收益。

日本民間股神桐谷就靠着高股息策略在長期熊市中賺了5.5億日元。

一直到2012年,安倍上臺,日本奉行“安倍經濟學”開始了天量放水。

日本經濟活力被激活、通縮結束,日經225開始重新跑贏高股息策略。

因此,從日股的經驗上看,當經濟缺乏前進動能時,市場大盤往往增長乏力,而高股息卻能獲得超額收益。

反過來,當經濟增長迅猛時,成長股就會比價值股更有優勢。

這個結論,在A股歷史上同樣適用。

從A股歷史上看,往往市場沒有核心熱點、主力都不知道買啥賺錢的時候,就是紅利股的發力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