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心想当皇后,皇帝李治也非常支持,可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答应,这是武则天原来没想到的。

经过几次试探,她清醒地意识到,得不到外廷的支持,她永远无法实现当皇后的梦想。

可怎么从这些反对派中挖掘出支持自己的那部分力量?武则天一筹莫展。

其实,面对权势和利益,从来就没有铁板一块,漏洞多多。

这不,有人出来主动请缨要为她摇旗呐喊。

此人叫李义府,是个五品官,在中书令来济手下担任中书舍人。

“笑里藏刀”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李义府长得一表人才,为人彬彬有礼,多数人开始会被他的表面文章打动,可李义府的骨子里深藏着算计。

“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

这样的事干得多了,人们送他一个名号“笑里藏刀”。

外表极其柔和,但害起人来极其手黑。

人们又送他一个外号叫“李猫”。

猫平时柔顺乖巧,但扑拿耗子时凶狠无情,李义府的性情和猫极其相似。

可这货人品不好,但才华出众。典型的有才无德!

《全唐诗》里就有他做的八首诗,风格清丽,令人叫绝。

而且李义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墨知名,当时号称“来李”。

可后来,来济官至中书令,李义府还是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才华不相上下,可职位却相差甚远,李义府心中忿忿难平。

而且,李义府最近遇到了麻烦事。他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要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壁州(今天的四川省)担任司马。

壁州司马也是五品官,属于平级调动。但当时唐朝人重视京官,做京官整天在朝廷里混,容易和皇帝混个脸熟,到处都是机会。

而地方官,山高皇帝远,升迁的机会很渺茫。

不能步步高升,已经让人难过,眼看着他的京官也保不住了,李义府十分着急。

所以他支持武则天,他要讨好皇帝,保住自己的官位,

由于职务之便,他提前知道了这个任命。

他要力挽狂澜,阻止这个任命生效。

时间紧迫,可他又想不出好办法,只好向好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求助。

王德俭人称“智囊”。一则他脖子上长了个很大的瘤,二则为人狡诈,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就得了那个“美名”。

王德俭说:皇帝想立武昭仪做皇后,可担心宰相大臣们不同意,你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出面支持武昭仪当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他一高兴,你不就转祸为福了?

可当时皇帝已经退朝,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达门下省,必须在今晚见到皇帝面呈此事。

无巧不成书,恰好当天王德俭值夜班。两人决定李义府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见皇上,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终于找到支持者了,李治和武则天大喜过望。

立即召见李义府。

见到皇帝,李义府马上表白:陛下,现在天下百姓都拥戴武昭仪当皇后,您就顺了百姓的意吧。

至于是不是百姓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惊喜地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和长孙无忌一样,都反对他。

李义府的出现令李治非常欣喜,他赐了李义府一斗珍珠,鼓励他再接再厉。

李义府赶紧说:为陛下效劳,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我马上就要到壁州当司马,离长安千里迢迢,就算我想为皇帝尽忠,恐怕鞭长莫及。

皇帝说:这很容易,我马上下令让你留任原职。

武则天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第二天,她也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

很快,李义府就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皇帝和武则天的这番举措,等于向全体大臣释放了一个信号:支持武昭仪当皇后者,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官者趋炎附势者大有人在。很快,武则天周围就集结了一批官僚。

武则天第一次在外廷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这些人中,许敬宗年龄最大,职位最高,自然成了领军人物。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许敬宗也不是外人,他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俭的亲舅舅。

他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但他和长孙无忌不是一类人。

隋末大乱之际,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在江都事变中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了活命,在杀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就是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饶他一命。

不过许敬宗虽然没气节,但有才华,是李世民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后来著名的丞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事。

太宗即位,许敬宗也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可对的场合他却做了错的事,丢了乌纱。

贞观十年(六三六年),长孙皇后去世,轻佻的许敬宗竟然因为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在葬礼上他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一笑,笑掉了头上的乌纱帽,被贬到地方去了。

后来好不容易又混到了礼部尚书,却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之子,就是后来大太监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弹劾,又被贬到了地方。

因为性格以及人格的缺陷,许敬宗的仕途很坎坷。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同僚都已位高权重,而他只是个卫尉卿。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个事务性官员,负责皇帝的车马,因此他一直郁闷得很。

在皇帝打算立武昭仪为后,元老大臣纷纷反对这个多事之秋,许敬宗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凭他半生从政的直觉,他决定站在皇帝的一方。原本对支持皇帝能得到多大好处?皇帝的决心有多大?心里没底。

但通过皇帝对李义府的奖赏,许敬宗一下子底气十足,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于是,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明着支持武则天,其实各自心怀鬼胎的官员,选择与武则天为伍。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暗中勾结,这种里应外合渗透到了外廷的各个部门。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他的大臣也开始抱团。

这一派以元老重臣长孙无忌为首领,还有另一位顾命大臣褚遂良,以及在立宸妃问题上投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等。

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

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

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了几句,武昭仪心术不正,立她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这类的话。

这话马上就长上翅膀,几个周折,就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吹枕边风,高宗立马做出反应。

裴行俭很快被贬为西州(新疆的吐鲁番)都督府长史,彻底离开了政治中心。

此后不久,拥戴武则天的领军人物许敬宗被升迁为礼部尚书。

随着两派官员的升降,看似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开始分化。有的从国家利益出发,有的完全考虑自己的得失。

在这场紧张的拉锯战中,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九月,唐高宗、武则天已经按捺不住,决定正式摊牌。

一天,唐高宗在退朝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谈件事。

被留下的这四位分别是:

第一位太尉,长孙无忌;

第二位司空,李绩;

第三位是左仆射,于志宁;

第四位是右仆射,褚遂良。

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种名号的宰相共有七位。除了刚才提到的四位,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门下侍中崔敦礼。

按照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这次皇帝没按常规,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说明有特殊的事情。

这波人都有政治敏感,一猜肯定是立武昭仪为后的事。

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呀。

四个人赶紧商量对策,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事,谁先应答。

于志宁说,论威望,长孙太尉应该先说。

褚遂良不同意: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皇帝就是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么能让皇帝背着这罪名?

于志宁又说:那英国公李绩是皇上非常器重之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说:司空李绩是国家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和功臣过不去吗?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怎么办?

褚遂良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以后有什么颜面去面对先帝?褚遂良决定自己当这只出头鸟。

于志宁两次站出来把皮球踢给别人,因为他实在不愿意掺和到这场政治斗争中。

其实,于志宁的人品学问都很好,一直在辅佐太子们。

唐太宗时代,他就是太子李承干的太师,后来李承干被废,跟随他的臣僚大多都受了牵连。唯有于志宁,因为德行才华都不错,被留下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于志宁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为好。

这番商量,有两个意思。

一是推举一个代表大家意思的发言人,还有就是表示四个人思想、口径是统一的。

于志宁是不愿意出头,还有一个人直接就逃了,他就是李绩。

此人就是当时担任并州都督,亲自监护武则天父亲葬礼的那位李绩。

他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失朝仪,请三位帮我请个病假,他拍拍屁股走人了。

留下三位面面相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