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IPO撤單!

來源:券商中國 

隨着IPO上市財務指標迎來修訂,部分在審企業面臨“是否符合上市條件”的壓力。

4月15日,正值“新國九條”發佈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滬深交易所各對一單IPO項目作出終止審覈的決定。

兩單終止項目盈利規模較大,招股書披露的盈利數據即使放在當下亦符合滬深交易所新修訂的上市門檻,撤單原因可能涉及公司內控規範性、板塊定位、收入大幅波動等,有的發行人還涉及其他監管政策如大額分紅、對賭協議等,顯示出交易所持續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的決心。

隨着滬深兩市圍繞IPO上市財務指標進行修訂並公開徵求意見,業內頗爲關注的是,對在審IPO企業會有多大影響?根據記者對Wind數據的不完全統計,由於2023年財報尚在更新中,若以2019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統計,滬深兩市排隊企業中至少有60家未能滿足新修訂的上市財務指標。其中,主板受影響程度較創業板更大。

當前滬深兩市未上會的IPO企業共有424家,其中超過90%處於“中止審覈”狀態,絕大多數正補充更新財報,2023年財務數據能否使上述企業“達標”新門檻,值得持續關注。

根據交易所“新老劃斷”要求,對於尚未上會但已經不符合新規的IPO企業,交易所將引導其重新申報在其他合適的板塊上市,做好接續審覈。

“新國九條”後兩家IPO終止

4月16日滬市一單主板IPO項目顯示“終止”。據悉,發行人力玄運動與保薦機構華泰聯合證券向上交所申請撤回上市材料,上交所在4月15日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公開資料顯示,力玄運動早在去年3月獲得受理,在6月對首輪問詢進行回覆後,該項目遲遲未有進展。招股書亦未有更新。

據瞭解,力玄運動計劃採用“主板上市標準一”申報,根據其去年披露的2019年至2021年財務數據情況來看,報告期內營收依次爲15.44億元、24.49億元、35.20億元;扣非淨利潤分別爲2.07億元、3.10億元、4.43億元,往年數據即使放在當下,仍然符合近日上交所新修訂的上市門檻。

不過,從該主板IPO項目的首輪問詢答覆情況來看,公司經營業績實際上出現大幅波動。據悉,力玄運動在2022年營業收入大幅下滑,同比減少53.57%,而在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8.31%。公司彼時解釋,主要是由於歐美地區自2020年以來市場需求出現異常高增長,而後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需求逐步恢復常態所致。此外,力玄運動IPO項目還因爲境外投資外匯登記手續事項規範性、對賭協議而被交易所重點問詢。

另一單IPO終止項目在深市。由於日前IPO企業科凱電子與保薦機構中金公司向深交所提交撤回上市的申報材料,深交所在4月15日作出終止上市審覈的決定。

公開資料顯示,科凱電子IPO項目在去年6月獲得受理,計劃融資10億元,此後經歷兩輪問詢。在今年3月31日公司還曾經補充更新財務數據。

科凱電子緣何“撤單”?根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該項目或與新修訂的上市門檻沒有太大關係。根據最新一版招股書,科凱電子採用“創業板上市標準一”申報,公司2022年扣非淨利潤爲1.55億元,2023年上半年該數據爲9594.14萬元,盈利規模不小。若科凱電子去年下半年沒有出現業績大幅虧損或下滑,大概率符合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中新增的“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 萬元”規定。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交易所的兩輪問詢中,發行人有多個問題被反覆提問。比如,深交所要求從發明專利、研發投入、核心技術等維度,說明公司的創新性和成長性,是否存在拼湊相關指標以滿足創業板定位評價指標的情形。又如,深交所要求解釋公司緣何大額現金分紅,還計劃將近30%的IPO募資額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此外,收入、毛利率等也被多次問詢。

而上述問題正是創業板此次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即進一步強化板塊定位,更突出成長性和創新性;同時,引導鼓勵企業更多將累積利潤留存用於企業發展或上市後與新股東共享等。

創業板在審企業受影響或相對較小

儘管上述科凱電子項目可能並非因上市財務指標調整而撤單,但創業板在審的IPO項目有多少企業會受到上市新規衝擊,受到市場關注。爲此,記者依據新修訂的上市財務指標來對Wind數據“已披露待審覈”口徑下的在審創業板IPO企業進行統計分析。

據悉,創業板IPO項目大多選擇“第一套上市標準”。根據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第一套上市標準”的淨利潤指標將最近兩年淨利潤指標由5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並新增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 萬元的要求,旨在突出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根據Wind數據的不完全統計,記者以2020年至2022年財務指標觀察,發現至少有13家在審創業板IPO企業2022年扣非淨利潤低於6000萬元,另有至少8家近兩年(2021年至2022年)累計扣非淨利潤不足1億元。

有中介人士認爲,新修訂的創業板財務指標影響不會太大。“近年來創業板新上市公司的實際利潤規模已經大幅超過現行上市條件,修訂上市財務指標能夠有效消除創業板存在隱性門檻的質疑,增強企業發行上市預期。”一名律所合夥人稱。

在“第二套上市標準”方面,有少數的創業板在審IPO企業選擇該標準。根據《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深交所對第二套上市標準將預計市值由10億元提高至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由1億元提高至4億元,旨在支持規模、行業及發展階段適應創業板定位要求的企業上市。

若以上述財報口徑分析來看,僅從“最近一年營收4億元”門檻衡量,記者注意到至少有2家創業板IPO企業不符合新要求。

隨着財報數據正在更新當中,上述在審企業2023年財務指標能否“達標”新上市審覈門檻,值得繼續關注。

據悉,此次交易所修訂創業板上市指標,實際上已充分參考近年來創業板新上市企業和在審企業情況。數據顯示,目前市值超過200億元的註冊制創業板公司中,超過90%的公司上市前財務數據符合新的淨利潤標準要求。

主板在審項目受衝擊較大

相較創業板,主板在審IPO項目面臨的修訂衝擊可能會更大。

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第一套上市標準”同樣是主板IPO企業申報時的主流選擇。而滬深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提出,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的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指標由1.5億元提高至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指標由 6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指標由1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指標由10億元提升至15億元。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以2020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統計,至少有27家主板IPO企業2022年扣非淨利潤低於1億元。另至少有3家主板IPO企業近三年(2020年至2022年)累計扣非淨利潤不足2億元。此外,至少有1家主板IPO企業不僅最近三年(2020年至2022年)累計現金流量淨額不到2億元,同時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不到15億元。

還有一部分在審主板IPO企業招股書遲遲未更新2022年財務數據,對於這類企業,若記者以2019年至2021年財務數據統計,至少有9家主板IPO企業2021年扣非淨利潤低於1億元;另至少有2家IPO企業近三年(2019年至2021年)累計扣非淨利潤不足2億元。

對上述企業而言,2023年財務數據能否“力挽狂瀾”變得十分重要。有業內人士表示,不符合新要求的主板在審IPO企業,可以考慮分流到其他適合的板塊上市,交易所會接續審覈。

此外,滬深交易所還對另外兩套上市標準進行修訂。具體來看,第二套上市標準的現金流指標由1.5億元提高至2.5億元,旨在進一步突出主板大盤藍籌定位,提升上市公司穩定回報投資者的能力。第三套指標的預計市值由80億元提高至10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由8億元提高至10億元,旨在強化行業代表性,爲市場提供更加優質多元的投資標的。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滬市有一家在審的且以“第三套上市標準”申報的主板IPO企業,其最新一個完整會計年度(2021年)的營業收入勉強“達標”8億元門檻,若最新財報數據未能達到上市門檻新要求(10億元),將可能要調整上市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