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襄陽日報

凡夫

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大約在今襄陽古城西北的漢水邊。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大致爲現存的規模。舊城作爲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武則天時期,因壘江堤而廢棄,現已大半淹入漢水中。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爲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築。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

本詩是杜審言的五律代表作之一:在一個深秋的時節,旅居在外的遊子回到襄陽,登上了襄陽城樓。襄陽城好像要歡迎遊子歸來一樣,敞開了四面的城門。那拔地而起的楚山,橫亙在莽莽的平原之上;浩瀚的漢水,遠遠看去就像是從天上流下來似的。冠蓋裏並不是後人修建的新裏,章華臺還是春秋時建築的舊臺。遊人們從風景奇異的習家池遊賞歸來,襄陽郊外滿是車馬揚起的塵埃。

這首詩虛實結合,情景交融,氣象雄渾,感情悲壯。無論結構層次,還是辭章音韻,都有精到之處。尤爲可貴的是,它產生於齊梁浮豔文風仍然籠罩着的初唐時期,其清新風貌頗具開創意義。杜甫曾以“吾祖詩冠古”自傲,並諄諄告誡子女:“詩是吾家事”。足見杜甫對其祖父遺產的重視。

杜審言(約645年-708年),初唐重要詩人。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是杜預之後,杜甫之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他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尤以五言律詩見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