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凡夫

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址大约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大致为现存的规模。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因垒江堤而废弃,现已大半淹入汉水中。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曾因汉水多次溃堤坏城而几经修筑。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

本诗是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之一:在一个深秋的时节,旅居在外的游子回到襄阳,登上了襄阳城楼。襄阳城好像要欢迎游子归来一样,敞开了四面的城门。那拔地而起的楚山,横亘在莽莽的平原之上;浩瀚的汉水,远远看去就像是从天上流下来似的。冠盖里并不是后人修建的新里,章华台还是春秋时建筑的旧台。游人们从风景奇异的习家池游赏归来,襄阳郊外满是车马扬起的尘埃。

这首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气象雄浑,感情悲壮。无论结构层次,还是辞章音韵,都有精到之处。尤为可贵的是,它产生于齐梁浮艳文风仍然笼罩着的初唐时期,其清新风貌颇具开创意义。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谆谆告诫子女:“诗是吾家事”。足见杜甫对其祖父遗产的重视。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初唐重要诗人。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杜预之后,杜甫之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尤以五言律诗见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