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曾经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然而在战国之后,北狄作为一个民族却在历史上消失了。狄人基本接收了华夏文化,融入到了华夏文明之中了。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鬼方和北狄的来源:和黄帝关系密切

狄,全名为狄历,商朝时期被称为“鬼方”,西周被称为“猃狁”,长期活动在黄土高原到西辽河一带,是游牧民族。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创造了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根据基因学研究发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人群基本属于N系,这种基因遍布了长城一线。

从古史记载来看,狄人和黄帝也有一定的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之中的白狄就是姬姓,和黄帝、西周王室一个姓,《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吉林大学曾对山西黎国(西周分封给毕公高,是周武王之弟)大M18大墓墓主等7例男性样本进行了NDA检测,发现包括墓主在内的4人为N系,从此证明了西周姬姓为N系。两者结合发现,原来黄帝、北狄、姬周竟然渊源颇深。

N系是黄种人的一大分支,和O系同源。大约在2万年前,ON分离,而N系迁徙到了中国北方,从事游牧。而O中的古羌系也主要从事游牧,后来从古羌中分化出了一支发展为了农耕民族,例如炎帝部族和蚩尤部族。大约在5000年前,N系中的黄帝部族南下中原兼并了炎帝和蚩尤,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其他的N系则继续在长城一线活动,为狄人。后来炎黄通婚的后裔建立夏朝和西周,北狄虽然在血缘上和西周有接近的地方,但是文化发展方向差得很远。

当然,北狄活动于长城一线,这里是民族融合非常活跃的地区,因此其内部的成分也不可能完全是N。2004年,学者发现了山西的倗国墓葬,并对头骨进行DNA检测,发现其贵族属于Q系,他们是从中亚迁徙到东亚的人类。在殷墟遗址的祭祀坑中,就有许多类似印欧人的人骨,而这些俘虏可能是商朝和鬼方作战获得的。

商朝时期,东北而来的商部落领导东夷集团消灭了夏朝,不断对西方的部族发动进攻,于是周人逃到戎狄之间。商朝将周边的民族都称为某某方,北狄就是鬼方、土方等。在武丁时期,商朝对鬼方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用了三年时间将鬼方击垮。许多鬼方被迫迁徙到了漠北,在贝加尔湖一带创造了“卡拉苏克文化”,而大部分鬼方则臣服于商朝,被册封为“鬼侯”、“九侯”。

周国崛起之时,为了剪出商朝的势力,也对鬼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征战。《竹书纪年》记载“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在周康王时期,又和鬼方发生了战争。商朝和西周在对鬼方的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车辆。这种车辆可能就是商朝传入内地的。黄帝号称“轩辕氏”,和草原部落的车辆有关,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将狄人后裔的丁零称为“高车”。

二,北狄的兴亡

经过商朝和西周的多次北伐,鬼方逐渐走向了衰落,他们要么北迁,要么臣服于商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将之称为狄人。在西周早期,将叔虞分封到了原本鬼侯所在的唐,这就是晋国的前身。此后,晋国就在戎狄之间不断发展,并和戎狄不断通婚,走向强盛。

在春秋时期,北狄分为赤狄、白狄、长狄等支系。赤狄主要分布在山西地区,内部有十五个氏族,如潞氏、皋落氏、甲氏等。白狄分布在陕北一带,后来迁徙到了河北一带,是姬姓,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个氏族组成,在战国时代建立了中山国。长狄,分布在齐、鲁、宋、卫之间,因为其人种高大而得名,很可能长狄并非黄种人。

春秋初期的版图

狄人以游牧为生,因而对土地不是非常重视,于是晋国用高价向狄人购买土地,这种方法竟然被战争更加有效。很快,山西地区的赤狄就将大部分土地卖给了晋国,转而向河北一带转移。他们东下太行“伐邢、灭卫”,甚至进攻郑国、周、齐等国。晋国的这一政策间接给中原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当时也正值楚国北伐,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后来,齐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带领诸国对北狄发动了反击,其中位于中原一带的长狄很快就齐国击败,其土地被瓜分。晋献公以来,又不断对北狄各部发动进攻,许多北狄活动的地区都纳入到了晋国的版图之内。前599年,晋国和北狄各部会盟,孤立了赤狄,随后对赤狄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从此晋国的版图向东扩展到了河北南部一带。

春秋后期版图:晋国兼并了大量北狄之地

赤狄灭亡之后,白狄也陷入了孤立状态,被迫依附于秦国或者晋国。前546年之后,白狄基本附属于晋国。

此后,北狄的势力主要以无终为首。无终位于燕山一带,是山戎的一支。齐桓公北伐时,山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终逃到了山西北部一带,成为了众狄的盟主。前569年,无终和晋国讲和,晋国也推行“和戎”政策,双方一拍即合。晋国没有了北狄的进攻,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专心投入中原争霸战场,成功复兴了霸业。前542年,晋国和狄人再次爆发战争,以无终为首的联盟溃败。

随后,晋国开始出兵对白狄中的鲜虞发动进攻。从前531年到前490年,晋国先后七次出兵进攻鲜虞,但是都未能彻底将之消灭。春秋末期,鲜虞迁徙到了顾,建立了中山国。三家分晋后,魏国于前408年讨伐中山,攻破了首都。此后,中山又迁都于灵寿,直到前295年才被赵国兼并。

三,北狄是如何融化到华夏之中

北狄原本是游牧部落,刘炫疏云:“春秋时我狄错居中国,此狄无国都处所,俗逐水草,无城郭宫室。”而北狄在和华夏各族的交流之后,也逐渐学会了农耕,以及修建城镇。前528年,晋军“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前521年(昭公二十二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途袭鼓”。从这些史料可知当时狄人已经有了城镇。

因为逐渐从游牧转为农耕,狄人的马匹数量也在不断减少。郑庄公和北狄作战时,发现北狄主要以步兵为主,于是毁车徒行。

北狄不仅在经济上学习华夏的农耕方式,还不断和晋国通婚,他们和华夏族杂居。在政治上,北狄还要参与中原各国的会盟,于是被纳入到了华夏的体系之中。因而,北狄不断吸收华夏的文化,不断趋向华夏化。

而春秋战国的改革运动又加速了北狄的华夏化。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改革是废除国野制,推行土地私,有制和户籍制度、兵役制度。在之前,贵族居住在城镇,被称为“国人”,平民主要居住在乡野,被称为“野人”。国人有当兵的权利义务,而野人只负责生产。改革后,野人也取得了国民资格,拥有了私人土地,开始服兵役。

而晋国是改革的先锋。前645年,晋惠公在韩原惨败后,推行“作爰田”以换取晋民的支持,随后又“作州兵”。“爰田”也就是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作州兵”也就是要求野人也要当兵。此后,晋国的军队迅速扩张,发展为了六军。晋国境内有大量的狄人,他们后来也分得了土地,成为了晋国的国民,被编入了户籍。如此,北狄和华夏也就一体化了。

战国时期,晋国分裂出来的赵、魏不断向北方扩张,继续兼并北狄之地,并推行郡县制来管理。例如赵国兼并了中山国,并且后期兼并了林胡、楼烦,这些就是更加偏远的狄人了。

当然,民族融合并非单向的,华夏民族也会不断吸收狄人比较先进的成分,尤其是学习北狄在军事领域的作战技巧。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学习北狄建立了步兵制度,加速了车战的淘汰。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了有规模的起兵制度,并学习游牧民族的服装穿着。

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入到华夏族的并非只有北狄,还有西戎、东夷、南蛮、吴越、巴蜀等。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扩大了华夏族的生存空间。正是这种融合,为了后来秦汉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