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是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中國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他們曾經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所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然而在戰國之後,北狄作爲一個民族卻在歷史上消失了。狄人基本接收了華夏文化,融入到了華夏文明之中了。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一,鬼方和北狄的來源:和黃帝關係密切

狄,全名爲狄歷,商朝時期被稱爲“鬼方”,西周被稱爲“獫狁”,長期活動在黃土高原到西遼河一帶,是遊牧民族。在新石器時代,他們創造了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夏家店文化。根據基因學研究發現,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人羣基本屬於N系,這種基因遍佈了長城一線。

從古史記載來看,狄人和黃帝也有一定的關係。《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之中的白狄就是姬姓,和黃帝、西周王室一個姓,《春秋釋例》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吉林大學曾對山西黎國(西周分封給畢公高,是周武王之弟)大M18大墓墓主等7例男性樣本進行了NDA檢測,發現包括墓主在內的4人爲N系,從此證明了西周姬姓爲N系。兩者結合發現,原來黃帝、北狄、姬周竟然淵源頗深。

N系是黃種人的一大分支,和O系同源。大約在2萬年前,ON分離,而N系遷徙到了中國北方,從事遊牧。而O中的古羌系也主要從事遊牧,後來從古羌中分化出了一支發展爲了農耕民族,例如炎帝部族和蚩尤部族。大約在5000年前,N系中的黃帝部族南下中原兼併了炎帝和蚩尤,爲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其他的N系則繼續在長城一線活動,爲狄人。後來炎黃通婚的後裔建立夏朝和西周,北狄雖然在血緣上和西周有接近的地方,但是文化發展方向差得很遠。

當然,北狄活動於長城一線,這裏是民族融合非常活躍的地區,因此其內部的成分也不可能完全是N。2004年,學者發現了山西的倗國墓葬,並對頭骨進行DNA檢測,發現其貴族屬於Q系,他們是從中亞遷徙到東亞的人類。在殷墟遺址的祭祀坑中,就有許多類似印歐人的人骨,而這些俘虜可能是商朝和鬼方作戰獲得的。

商朝時期,東北而來的商部落領導東夷集團消滅了夏朝,不斷對西方的部族發動進攻,於是周人逃到戎狄之間。商朝將周邊的民族都稱爲某某方,北狄就是鬼方、土方等。在武丁時期,商朝對鬼方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用了三年時間將鬼方擊垮。許多鬼方被迫遷徙到了漠北,在貝加爾湖一帶創造了“卡拉蘇克文化”,而大部分鬼方則臣服於商朝,被冊封爲“鬼侯”、“九侯”。

周國崛起之時,爲了剪出商朝的勢力,也對鬼方發動了大規模的征戰。《竹書紀年》記載“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在周康王時期,又和鬼方發生了戰爭。商朝和西周在對鬼方的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車輛。這種車輛可能就是商朝傳入內地的。黃帝號稱“軒轅氏”,和草原部落的車輛有關,直到南北朝時期,人們還將狄人後裔的丁零稱爲“高車”。

二,北狄的興亡

經過商朝和西周的多次北伐,鬼方逐漸走向了衰落,他們要麼北遷,要麼臣服於商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將之稱爲狄人。在西周早期,將叔虞分封到了原本鬼侯所在的唐,這就是晉國的前身。此後,晉國就在戎狄之間不斷發展,並和戎狄不斷通婚,走向強盛。

在春秋時期,北狄分爲赤狄、白狄、長狄等支系。赤狄主要分佈在山西地區,內部有十五個氏族,如潞氏、皋落氏、甲氏等。白狄分佈在陝北一帶,後來遷徙到了河北一帶,是姬姓,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個氏族組成,在戰國時代建立了中山國。長狄,分佈在齊、魯、宋、衛之間,因爲其人種高大而得名,很可能長狄並非黃種人。

春秋初期的版圖

狄人以遊牧爲生,因而對土地不是非常重視,於是晉國用高價向狄人購買土地,這種方法竟然被戰爭更加有效。很快,山西地區的赤狄就將大部分土地賣給了晉國,轉而向河北一帶轉移。他們東下太行“伐邢、滅衛”,甚至進攻鄭國、周、齊等國。晉國的這一政策間接給中原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當時也正值楚國北伐,所謂“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後來,齊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帶領諸國對北狄發動了反擊,其中位於中原一帶的長狄很快就齊國擊敗,其土地被瓜分。晉獻公以來,又不斷對北狄各部發動進攻,許多北狄活動的地區都納入到了晉國的版圖之內。前599年,晉國和北狄各部會盟,孤立了赤狄,隨後對赤狄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從此晉國的版圖向東擴展到了河北南部一帶。

春秋後期版圖:晉國兼併了大量北狄之地

赤狄滅亡之後,白狄也陷入了孤立狀態,被迫依附於秦國或者晉國。前546年之後,白狄基本附屬於晉國。

此後,北狄的勢力主要以無終爲首。無終位於燕山一帶,是山戎的一支。齊桓公北伐時,山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無終逃到了山西北部一帶,成爲了衆狄的盟主。前569年,無終和晉國講和,晉國也推行“和戎”政策,雙方一拍即合。晉國沒有了北狄的進攻,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專心投入中原爭霸戰場,成功復興了霸業。前542年,晉國和狄人再次爆發戰爭,以無終爲首的聯盟潰敗。

隨後,晉國開始出兵對白狄中的鮮虞發動進攻。從前531年到前490年,晉國先後七次出兵進攻鮮虞,但是都未能徹底將之消滅。春秋末期,鮮虞遷徙到了顧,建立了中山國。三家分晉後,魏國於前408年討伐中山,攻破了首都。此後,中山又遷都於靈壽,直到前295年才被趙國兼併。

三,北狄是如何融化到華夏之中

北狄原本是遊牧部落,劉炫疏雲:“春秋時我狄錯居中國,此狄無國都處所,俗逐水草,無城郭宮室。”而北狄在和華夏各族的交流之後,也逐漸學會了農耕,以及修建城鎮。前528年,晉軍“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前521年(昭公二十二年),“荀吳略東陽,使師僞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途襲鼓”。從這些史料可知當時狄人已經有了城鎮。

因爲逐漸從遊牧轉爲農耕,狄人的馬匹數量也在不斷減少。鄭莊公和北狄作戰時,發現北狄主要以步兵爲主,於是毀車徒行。

北狄不僅在經濟上學習華夏的農耕方式,還不斷和晉國通婚,他們和華夏族雜居。在政治上,北狄還要參與中原各國的會盟,於是被納入到了華夏的體系之中。因而,北狄不斷吸收華夏的文化,不斷趨向華夏化。

而春秋戰國的改革運動又加速了北狄的華夏化。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改革是廢除國野制,推行土地私,有制和戶籍制度、兵役制度。在之前,貴族居住在城鎮,被稱爲“國人”,平民主要居住在鄉野,被稱爲“野人”。國人有當兵的權利義務,而野人只負責生產。改革後,野人也取得了國民資格,擁有了私人土地,開始服兵役。

而晉國是改革的先鋒。前645年,晉惠公在韓原慘敗後,推行“作爰田”以換取晉民的支持,隨後又“作州兵”。“爰田”也就是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作州兵”也就是要求野人也要當兵。此後,晉國的軍隊迅速擴張,發展爲了六軍。晉國境內有大量的狄人,他們後來也分得了土地,成爲了晉國的國民,被編入了戶籍。如此,北狄和華夏也就一體化了。

戰國時期,晉國分裂出來的趙、魏不斷向北方擴張,繼續兼併北狄之地,並推行郡縣制來管理。例如趙國兼併了中山國,並且後期兼併了林胡、樓煩,這些就是更加偏遠的狄人了。

當然,民族融合並非單向的,華夏民族也會不斷吸收狄人比較先進的成分,尤其是學習北狄在軍事領域的作戰技巧。早在春秋時期,晉國就學習北狄建立了步兵制度,加速了車戰的淘汰。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建立了有規模的起兵制度,並學習遊牧民族的服裝穿着。

在春秋戰國時期,融入到華夏族的並非只有北狄,還有西戎、東夷、南蠻、吳越、巴蜀等。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也擴大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正是這種融合,爲了後來秦漢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