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株洲日報

劉英

四十年前,在母親生我的那天凌晨,父親穿着一雙草鞋去離家三十多里的外婆家借糧食。平時家裏日子過得很艱辛,父親不想讓母親坐月子還那麼辛苦,於是決定去外婆家借糧食。

當時,外婆把家裏唯一的一張5市斤米的糧票給了父親。回來的路上,明明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可下一秒就開始下起了暴雨。父親擔心糧票淋溼弄壞了,趕緊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可父親也在擔心即將臨盆的母親,於是趕緊找了些樹皮和樹葉把那糧票包好。這時他依然不放心,脫掉身上穿的衣服在樹葉外面又嚴嚴實實地包了一層。在看到雨小了一點的時候,父親冒雨快速往家裏趕。

回到家,父親卻看到自己家的茅草屋快被大風吹倒,挺着大肚子的母親正在雨中用一根木頭,艱難地支撐那搖搖欲墜的茅草屋。父親看到這一幕,心如刀絞。接過母親手裏的木頭,立即讓母親回屋休息。在父親快支撐不住的時候,幸好風停了,雨小了,茅草屋保住了。

可當父親想起那張糧票的時候,因爲太着急幫助母親,那包着的糧票被自己不小心踩在了腳下。當父親小心翼翼打開那帶着泥漿的包裹時,發現那糧票已經破爛不堪。父親努力地想修復它,可最後卻是徒勞。

月子裏,母親因爲沒有喫飽,沒有奶水,而我也餓得天天大哭。自責的父親暗下決心,一定讓妻兒過上好日子。所以,後來父親沒日沒夜地開墾後山那亂石堆的上坡,想多種一些糧食。

就在父親快開墾完,搬走最後一塊大石頭時,父親的腿卻被石頭砸傷,落下了永遠的殘疾,從此無法再幹重活。爲了養活一家老小,父親開始苦學手上能做的手藝:他學會了用竹子編各種竹器,學會了嫁接果樹,學做各種民間小喫,還學會了木工。雖然日子依然清貧,但一家老小至少不用再餓肚子。

後來,我大學畢業後,陰差陽錯當了一名英語老師。雖然所教的班的學生英語成績總體不錯,可我總因爲自己口語太差,一直自卑不已。雖然,曾經也努力地改變過,但效果甚微,這讓我更加懷疑自己,整天無精打采。

父親知道後,打開櫃子,從最裏面拿出一本發黃的書,翻開其中的一頁,找到當年那張破損不堪的糧票,然後小心翼翼地遞給我。父親什麼也沒有說,然後一瘸一拐地走出屋子,準備去院子裏繼續編揹簍。

看着手裏這破損卻被平整的糧票,還有那腿殘疾卻雙手靈活的父親。我突然明白,我要學會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改變自己不能接受的。

於是,我在工作之餘開始大量地閱讀,嘗試寫作。想不到多年之後,曾經沒有任何寫作功底的我,竟然發表了幾百篇長短不一的文章,還加入了省、市級作協。這讓曾經讀書時一篇作文都沒有被老師表揚過的我,慢慢有了自信,也學會了接納和肯定自己。

就在前段時間,一次意外,女兒臉上留下了一道疤痕。爲此,女兒悲傷地不知如何面對以後的人生,我如當年的父親一樣,把那張破損的糧票小心翼翼地遞給女兒,給女兒談起這張糧票,以及她殘疾的外公和我曾經的經歷。女兒若有所悟,開始頻繁進入圖書館,閱讀大量的書籍,尋找着力量和勇氣。她還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女兒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到這樣一句話:“破碎不是最殘酷的事,人要學着踩着這些碎片,努力地把生命裏的不幸變成人生的奇蹟。”

我知道,她已經從那張破損的糧票中汲取了力量,學會了面對和接納生活的不完美,並將這些經歷轉化爲自己成長的動力。那張破損的糧票,不僅見證了父親和我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奮鬥,更成爲我們家族傳承的寶貴財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