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賣錢,土地生金

杭州日報訊 近日,湖州、嘉興兩市的2021-2035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均獲省政府批覆,批覆中均明確提出要建設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2019年1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公安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嘉興與湖州以嘉湖片區整體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該方案提出,計劃到2025年,嘉湖試驗區在健全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五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國前列,城鄉差距持續縮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4年多來,圍繞國家下達的重大任務,嘉湖兩市因地制宜開展了一系列探索,以市場經濟思維爲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浙江經驗”。

安吉竹林碳匯首次分紅3億元

今年年初,湖州安吉167個村集體和5.1萬戶農戶共領到了3億元竹林碳匯共富項目紅利。這是安吉縣竹林碳匯共富項目首次分紅。

“我領到了2184.84元,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村毛竹山流轉帶來的好處!”看到村頭的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手頭的真金白銀,安吉縣鄣吳鎮上吳村75歲老人陳小美滿臉喜氣。近兩年來,鄣吳鎮共組建股份制毛竹專業合作社6家,統一流轉3.31萬餘畝竹林經營權,全鎮6個村集體和2611戶林農共享1057.62萬元分紅。

竹林碳匯共富項目,是安吉在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方面進行的一次大膽創新。依託全縣87萬畝毛竹林資源,安吉建立了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從村集體(農戶)收購竹林碳匯,再交易給購碳企業,從而實現“竹林裏的空氣能賣錢”。按照當前每噸80元的碳價計算,每年可實現碳匯收益5000多萬元,且價格預計逐年上漲。

國家林草局竹林碳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周國模表示,安吉這一模式爲全國首創,如果得到成熟應用和有效推廣,全國產竹區的竹林全部納入從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的全鏈體系,用竹林碳匯撬動整個竹產業發展,必將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同時,有效助力全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空氣也可以賣錢,在嘉興同樣成了現實。2023年6月5日,浙江省首筆跨地市排污權交易啓動簽約儀式在桐鄉舉行,桐鄉時代鋰電項目與湖州長興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就相關氣體排放指標轉讓達成合作協議。

此次交易打通了省內跨區域排污權交易通道,爲促進毗鄰區域一體化要素流動作出了新典範。

近年來,嘉興深化排污權交易制度,出臺了《嘉興市關於推進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嘉興市跨區域排污權交易程序規定(試行)》,將各地重大項目申請市級儲備量與企業間排污權交易次數掛鉤,編制《跨區域排污權交易操作手冊》發佈於浙江省排污權交易網,全市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累計金額超34.3億元,位居浙江各地市第二位。其中有16筆跨區域交易(13筆跨縣區、3筆跨地市)。

此外,嘉興還建立了水權確權登記系統,探索建立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初始配額與生態產品價值掛鉤機制。南湖區與平湖市、海鹽縣和嘉善縣簽訂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開展流域生態補償,累計獲得補償資金1050萬元;建立企業投保補助機制,按保額的50%給予補助,共投保環責險152家次,保額2.785億元、保費474.29萬元。

讓閒置土地變成“下金蛋的母雞”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關鍵。圍繞這一課題,湖州和嘉興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2015年8月,德清縣莫干山鎮將仙潭村一片鎮辦企業廢棄廠房地塊以總價307萬元賣給了一家度假酒店,拉開了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序幕。

9年過去,該鎮已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54宗、總面積達195畝,爲當地旅遊產業、民宿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僅“大仙潭”(仙潭村、四合村、南路村)範圍就開起了228家民宿。

“村裏民宿經濟崛起迅速,但受限於政策,以往投資人大多隻能租賃空置農居、廢棄校舍,無法形成規模投資效應。”莫干山鎮黨委書記吳建勇表示,“農地入市”以改革破解發展要素制約,爲莫干山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隨着“農地入市”改革在整個德清不斷深入,一些新的難題也開始浮現。“全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共有1881宗,面積10691畝。像莫干山旅遊區這種熱門區塊,每畝可以賣到上百萬元,但一些區位優勢不明顯的村子,地塊根本拍不出去。”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爲了解決這一困境,德清縣在東衡村開展了首個“異地調整入市”試點。東衡村是德清鋼琴產業的集聚地,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六年位列湖州第一。“相鄰村子拿出復墾騰退出的經營性建設用地指標,與東衡村成立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並按入股比例收益分紅。”東衡村黨委書記章順龍說,通過這種方式,村裏置換到了足夠的用地指標,打造了鋼琴衆創園二期項目。

“農地入市”,讓富裕村得到了發展空間,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則得到了真金白銀,原本閒置的土地資源成了“下金蛋的母雞”。而農民權益退出保障機制,則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試驗區建立以來,嘉興先後制定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登記管理辦法(試行)》《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方案》等政策,去年落實承包地依法自願有償退出試點9個,累計退出農戶147戶、面積511畝。通過以貨幣、公寓房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戶依法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資格權,新增退出宅基地4867宗,節餘土地指標3378畝。這些土地通過進一步盤活利用,變成了白領公寓、鄉村別墅,帶動農民增收8339萬元。

對於進城農民的權益,嘉興也用一系列制度保駕護航。秀洲區首創進城農民登記備案制度,對土地綜合整治搬遷進城的農民實行居住地登記備案,戶口保留在原農村戶籍地、原有權益不受影響,同步享受居住地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社區全生命週期公共服務,實現“無感進城”。

竹林碳匯、水權確權、農地入市……在市場之手的引領下,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農村不再是城裏人眼裏的“山窩窩”“窮窩窩”,而是處處鳥語花香、人人安居樂業的“幸福鄉”。2023年,嘉興和湖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分別爲1.53:1和1.57:1,分列全省第一和第三,且較前一年進一步縮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