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國九條”),爲蓬勃發展的ETF按下了“加速鍵”。“新國九條”指出,要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

針對“新國九條”提出的ETF快速審批通道,券商中國記者聽到這樣兩種聲音:一是目前ETF審批速度並不算慢,甚至出現過10只產品同日獲批情況,未來如果要加速,基金公司在發行端能不能跟上?二是ETF規模和數量在整個基金業佔比還比較低,當前ETF的審批速度和流程並不比其他類型產品有明顯優勢,未來依然要大力發展。

實際上,在2023年8月證監會提出的“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六大舉措中,就表示要放寬指數基金註冊條件,提升指數基金開發效率,鼓勵基金管理人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相關人士認爲,“新國九條”對ETF發展的表述,是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語境下進行的。ETF是所有基金產品中倉位最高的一種,建倉完成後權益倉位基本都在90%以上。加快ETF產品審批和入市,對增量長線資金入市會起到明顯幫助。

從“長線資金入市”視角去理解“快速審批”

針對當前ETF發展,有業內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道,自2023年以來ETF發展在明顯加速,產品申報和發行工作節奏非常快,審批速度並不算慢了。如果還要加快,基金公司在發行端能不能跟上?但與此同時,也有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公募基金整體數量超過1萬隻,規模已接近29萬億,但ETF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佔比依然較低,ETF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公募基金的發展重點之一。

實際上,“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的提出是有具體語境和大背景的。“理解這個‘快速審批’,不能只限於ETF本身,要放在整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大背景下去理解纔行。”某公募高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新國九條”對ETF發展的表述,是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語境下進行的。“新國九條”指出,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佔比。其中就涉及到“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不僅如此,還提到了基金公司投研能力、投資組合、長期投資理念等各個相關方面。

實際上,類似的政策呼籲此前就有過。比如,在2023年8月證監會提出的“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六大舉措中,就專門提到指數基金,當時證監會表示要放寬指數基金註冊條件,提升指數基金開發效率,鼓勵基金管理人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從當前資本市場行情來看,市場需要增量資金入市,ETF是所有基金產品中倉位最高的一種,建倉完成後權益倉位基本都在90%以上。所以,加快ETF產品審批和入市,對增量長線資金入市會起到明顯幫助。”前述公募高管表示,基金產品申報和審批過程,大部分情況都能在公開渠道看到。整體而言,當前ETF的審批速度和流程並不比其他類型產品有明顯優勢。某些時候,往往是基金公司密集上報,但最終是分配獲批。即便在去年ETF發行高峯時,出現過十家基金公司產品“同臺競技”情況。

全球ETF一年一個“萬億”臺階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4月16日全市場ETF數量超過了930只,規模突破了2.4萬億元,其中股票型ETF佔大頭,數量和規模分別超過了750只和1.77萬億元,佔比超過了80%和70%。但在全市場基金中,ETF的規模和數量佔比依然很低。博時基金認爲,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有利於提供權益基金的豐富程度,有利於提高市場的流動性。

需要指出的是,隨着市場成熟不斷提升,ETF佈局快速發展實際上也是一個全球性規律。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1993年全球第一隻ETF成立到2009年ETF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全球ETF市場經歷了17年;而到第二個萬億美元,全球ETF市場僅用了4年時間;3年之後,全球ETF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美元;而後1年便突破了4萬億美元;此後更是一年一個臺階,2019年規模突破6萬億美元,2020年規模突破7萬億美元,2021年突破10萬億美元。

以美國舉例,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稱,美國ETF份額從2003年底的不足3%,到2014年底已經超過了11%,2021年底時ETF的份額已佔據美國全部機構所管產品的21%,如此趨勢也間接體現出了傳統公募基金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已逐漸被ETF所替代。

針對中國情況,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在工業化與數字化時代,投資者對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找到更適合中國市場生態的資產配置。國際經驗證明,ETF是較好的資產配置工具,因其交易費用低廉,對資產的貝塔收益跟蹤準確,比主動管理基金更能避免非系統性風險等優勢,已經成爲投資者青睞的資產。

易方達基金認爲,隨着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日趨完善,A股市場有效性不斷提升,指數化投資大發展的條件愈加成熟。去年以來,我國ETF產品加速佈局,規模不斷創下新高。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將縮短ETF產品審批時間,推動加快創新佈局、補齊ETF產品圖譜,爲滿足養老金、保險等中長期資金配置需求及構建居民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提供更加豐富的底層工具產品,進一步促進指數化投資發展。

需平衡好“供需匹配度”

但也要看到,ETF發展要遵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規律,做好當下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就階段性而言,ETF供給端品類增加和豐富,也需要考慮到需求端的資金匹配度問題。券商中國記者發現,近期以來有不少此前快速發現的熱門ETF面臨清盤困境。業內人士認爲,ETF發行需要基金公司一整套系統和成本支持,ETF健康發展需要實現資源最優化,兼顧發行速度和市場需求各方面。

根據嘉實基金4月15日公告,截至4月11日嘉實中證2000ETF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嘉實中證2000ETF成立於2023年9月,成立規模4.91億元,但截至2023年末規模只剩下0.45億元。該基金2023年四季報顯示,報告期內該基金份額由2.60億份下降到4398.11萬份,淨贖回超過2億份。

此外,工銀瑞信基金旗下的工銀國證2000ETF成立於2023年11月,成立規模2.18億元,於2023年11月20日上市交易。由於剛邁過2億元成立基準線,該基金2024年以來已發佈過4次(1月13日、3月19日、4月2日、4月11日)清盤預警。截至4月10日該基金的資產淨值已連續45個工作日低於5000 萬元。

除了寬基ETF,近期以來面臨清盤困境的還有不少主題ETF,包括銀華中證消費電子主題ETF、銀華巨潮小盤價值ETF、鵬揚國證財富管理ETF、易方達中證物聯網主題ETF等。另外,今年以來清盤的ETF,還有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科技龍頭ETF、浦銀安盛中證滬港深消費龍頭ETF、建信中證智能電動汽車ETF、中銀中證100ETF等產品、工銀MSCI中國ETF等產品。

無論是面臨清盤還是已清盤,上述ETF普遍面臨着兩大問題:一是扎堆成立但規模過小,二是指數行情不佳使得ETF未能體現出投資效應。有些產品規模勉強達到2億元門檻,但在上市交易後一旦資金流出,很快就觸及清盤線。其中有不少產品是前不久扎堆成立的熱門ETF。這意味着,同一只指數(即便是容量並不算小的指數)ETF依然會面臨着分化現象,這背後所考驗的不僅是產品流動性、做市商等,還有基金公司的渠道資源等方面。

對此,某公募指數投研人士表示,ETF投資要從更長期角度來考慮兩個問題:一是ETF跟蹤的指數,是不是政策或未來國家重點支持的方向;二是賽道未來是否能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些賽道即使有政策支持,但市場對它們未來的成長性已沒有太多超預期考慮因素,有的未來成長性不確定性偏高,因此要進一步精挑細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