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淮僑 記者 高志剛

在4月17日舉行的“2024中國環境技術大會”上,來自政府部門、知名企業的代表和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圍繞生態環境產業使命、機遇與未來發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生態環境安全,美麗中國產業激勵政策與綠色金融體系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共同勾畫美麗中國建設的“路線圖”。

科技引領環保產業綠色向“新”

當前,低碳改造、新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清潔生產等環境技術,正在取代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服務爲主的傳統業務,成爲生態環保產業的新賽道。本次大會上,來自政府部門和環保企業代表就新趨勢下如何引領行業產業轉型進行了探討。

“作爲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態環保產業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物質的支撐。”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逯元堂介紹,2022年,環保產業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2.22萬億元,產業的高速發展補齊了生態環境領域突出的問題短板。與此同時,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要求下,環保產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勢,需要產業自身調整和適應。

中建環能董事長佟慶遠表示,隨着治污的增量不斷下降,中建環能主動謀求轉型,以技術爲先導,把原有的技術和裝備與生態理念相結合,打造新的水環境治理技術工藝包,以智能促生態,並面向水環境治理、資源利用等領域進行示範。

目前,設備更新成爲產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先河環保副董事長陳榮強認爲,參與國際市場的碳交易需要從監測、計量、覈算體系等方面提高標準,這將爲環境監測儀器行業提供非常好的市場機會。

陳榮強介紹,在“十三五”期間,先河環保已對溫室氣體監測設備進行了技術儲備,目前已經開始逐步投放市場,服務城市遍佈20多個省份的200多座城市。

“在‘雙碳’背景下,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必備力量,也是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對於環境監測儀器儀表來講,這個轉型更多是業務方向和業務模式的轉型。”他說。

除了謀求原有業務的轉型,一些企業也通過調整業務線的方式,積極應對行業變化。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表示,公司在原有的大氣業務之外,與四川生態環保集團進行業務協同,積極佈局水務領域,並向低碳節能業務延伸。

“業態的調整,也反映出公司從單一的工業點源治理向綜合化體系的變化。”李其林說,希望在轉型期做好公司的業務佈局、底層業務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綜合再造,把公司推向新的臺階。

羣策羣力共謀環保業高質量發展

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新形勢下,生態環境產業作爲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供給方,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支撐,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因此環保行業更應先行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助推全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在助力環保行業發展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建議,加緊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蓄能站”,開展前沿引領技術儲備、關鍵技術攻關,發展協同治理、深度治理、全過程治理技術成果集成與示範。同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經濟政策工具箱,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加速器”和“催化劑”。

李其林認爲,還應強化技術研發,深化產學研合作。通過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建研發平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聯合體,加速科技成果孕育、孵化和產業化進程,努力打造核心競爭力,將科技創新作爲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需動力。

“同時也要積極探索新興技術與環保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的新的產業和技術支撐,並推動中國環保產業技術走出去,提升我國環保產業的國際影響力。”他說。

目前,已有城市在新興技術與環保產業深度融合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唐家富表示,近年來,上海市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綠色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先進綠色技術的發展推廣運用。如搭建上海綠色低碳創新服務基地,以基地爲依託,舉辦上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大賽,吸引近百家科技含量高、綠色低碳屬性強的新技術平臺和創新企業參加,發掘優秀企業和項目,優先爲其對接市場、金融和政策資源,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