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霧、荔枝、火龍果……你喫的水果,有可能是“重慶造”機器人種出來的。

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今日在海南落下帷幕,自貿港釋放的發展機遇,吸引多方關注。

上游新聞記者在海南探訪看到,由重慶企業研發生產、國內首款運用在果園領域的純電動智能植保機器人,開始在海南、廣西等多個熱帶農業種植基地投入使用,並將藉助海南自貿港,加快拓展海外市場。

1臺機器人可以達到10個人的效率

在海南文昌文城鎮紅莊村,大片水果種植園裏,正進入荔枝成熟期,樹上掛滿了綠色果實。烈日當空,氣溫已達35℃,機器人在園裏穿梭“勞作”, 4米長的水泵“手臂”,交錯、對擺、噴霧,一道道“拋物線”細密地灑落在果樹上。不到半個小時,多畝農田就完成植保工作。

“噴藥施肥不下地、除草不彎腰、運輸也不費力,現在園子裏好多事情,機器人都能幹了!”種植園負責人說道。

記者瞭解到,這款“廷捷智蜂”機器人,是重慶首家上市民營企業迪馬股份旗下迪馬農業機器人團隊,最新研發的農用智能製造裝備,也是目前國內運用在果園領域的首款純電動智能植保機器人。

外觀酷似一隻“大蜜蜂”、長着履帶式的“腳”,穿梭在凹凸不平的園子,絲毫不費力。它還擁有一個“聰明大腦”,通過算法編寫出一套“運動邏輯”,在用激光雷達視覺識別系統等描繪出地圖後,機器人便可“自動開工”。

不止行進自如,也能“指揮”刀具,精準除草。記者看到,通過激光掃描儀進行定位導航,無人駕駛技術實現自主無重複除草,開過後,只留下用於保持果園水土的淺淺草根,其他全部切碎。

爲提高效率,現代農業通常採用水、藥、肥一體化模式,即將除蟲劑、肥料、生長激素溶解在水中,對植物進行噴淋。這樣一來,一個種植季,每株荔枝樹需要的噴淋,多達38次。而其他高經濟價值水果,如芒果、榴蓮等等,都需要成套這樣的噴淋過程。

跟水稻、麥子等農作物只用噴灑表面不一樣,經濟果樹每一次都需要從樹冠到樹根進行全方位噴淋,之前常見的飛機噴藥無法應用在果樹上,只能依靠人工。

海南常年高溫,工人揹着沉重的噴霧器在水汽籠罩的田間作業,幾分鐘就汗流浹背。爲防止中毒,工人們還需要帶上厚厚的口罩和穿上防護服,只能幹一陣歇一陣。由於勞動強度大,且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近年來的噴淋日薪從150元漲到400元,但工人依舊供不應求。”

“一臺機器人充電1小時,可以工作4小時。” 果園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賬:1天時間就可以作業200畝;若採用人工作業,則需要10個人花上1天時間,解決人工不足的同時也節省了成本,根據測算,現在一臺機器人在同樣範圍內作業,可以節省20%-30%的藥液,再加上節省的人工和時間,一臺機器大概18個月就能回本。“現在管理這片果園,180畝地,只需要2名工人。”

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

一份市場調研顯示,廣西、廣東、四川、雲南、新疆等11個主要水果種植省份果園植保支出達到1015.5億元/年,其中人工支出579.3億元/年,佔比57%。

從替代人工角度來看,預計全國植保機器人的潛在市場需求達到920億元/年市場規模。

但喫下這個“蛋糕”並不容易。相較於工業機器人的單一場景,農業機器人面臨的場景更加複雜,比如地面高低不平,光照、乾溼程度差異等等,都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撐及相互協同。

比如“智蜂”機器人要實現精準噴藥,如何做到着藥率高、效率高、節省藥物?

這就是難點之一,需要加上視覺、激光雷達等感知系統才能實現,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在樹和樹之間,機器人檢測到空隙,就會自動停止噴藥,同時,要根據樹的大小,自動調節噴嘴的角度。

另一方面,則是機器人的穩定性,田間地頭路況複雜,目前市場上的機器人更多采用油電混動,柴油發動機會導致機身震動,震動則會干擾噴藥的精準度甚至導致無法接受衛星信號。

幾番實地調研後,迪馬股份總裁羅韶穎帶着迪馬機器人團隊開發“農業機器人”。“現在很多機器人只有算法,但重慶造這款擁有算法和硬件兩個優勢,尤其是機器人硬件上最重要的底盤優勢。”

2022年,第一代農業機器研發完成後,爲更好地貼近水果種植需求,迪馬機器人乾脆把實驗室和技術人員搬到田間地頭。“研發人員入職後,都要到種植基地待上一個月。” 廷捷機器人CEO陳卿雲介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隨時瞭解市場變化和種植園主對機器人的反饋,產品才能貼近需求。

最初“智蜂”在農場試運行時,割草功能被設定爲底部螺旋槳進行割草,但農戶紛紛反饋,這樣的方式,草經常割不乾淨,而且機器還容易卡住。根據果園主反映,他們割草模塊升級成了碎草模塊。而機器人從最初油電混動變成用純電,也是因爲油電混動的發動機震動影響精準噴藥。在內測中,技術人員們解決了一個一個問題,機器人也逐漸更迭到第三代,開始規模用於商業化。

同時,迪馬機器人還形成智能製造生產模式,目前年產量可達500-600輛。

“現在農忙季,機器人供不應求。”迪馬廷捷智蜂團隊表示,這種農業機器人在海南文昌、海口的荔枝種植園、澄邁的柚子種植園、東方的火龍果種植園、三亞的蓮霧種植園,陸續投入使用,在熱帶高效農業種植中發揮重要作用。

借力自貿港加快“走出去”

海南,是我國對外開放的 “南大門”,區位優勢突出,此外海南自貿港還擁有獨特的“零關稅、低稅率”開放政策,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備受各方關注。

“我們紮根國內,產品的研發首先立足於國內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同時也將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讓‘重慶智造’更好地融入國際產業圈。”

羅韶穎介紹,“智蜂”農業機器人研發放在重慶,農場基地落地海南,一是因爲海南是水果種植大省,第二則是因爲海南自貿港的優勢。“智蜂”農業機器人正在紮根國內,同時也在考慮出海,走更寬的路,通向更爲廣闊的商用產業市場。

接下來,在“零關稅、低稅率”的開放政策加持下,將從海南出發,把熱帶果園植保經驗和數據,更廣泛地複製、應用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上游新聞記者 郭欣欣 海南報道

 

編輯:陳璐    責編:蔣豔    審覈:吳忠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