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李元麗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4年04月19日 &nbsp第&nbsp08&nbsp版)

1930年12月,25歲的埃德加·斯諾乘坐火車,追隨馬可波羅的雲南足跡,來到昆明。面對馬可波羅驚歎的“壯麗大城”,他在《西行漫記》一書中這樣寫道,這座城市是許多道路的匯合點,既是一條鐵路的終點,又是若干馬幫旅途的起點;既是東西方最後的接觸點,又是東西方最早的接觸點;既是通向古老亞洲的大門,又是通向中國荒蕪邊疆的大門。

這樣的描述和定位,即使對於今天的雲南來說,也並不過時。

說到雲南的產業轉移,不得不提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雖然雲南當時沒被作爲重點地區,但投資也達到了全國投資的7%多。這也讓雲南擁有了“小而全”的工業門類,在工業領域亮點頻出,並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輕工業鼎盛時期,機電產品製造能力甚至比廣東還要強。

茶花牌汽車、白玫牌洗衣機、山茶牌電視機、春花牌自行車、蘭花牌電冰箱當時昆明引以爲傲的“五朵金花”,都是產業轉移的成果。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五朵金花”紛紛凋零。當時雲南最大的邊貿口岸瑞麗80%的進口貨物銷往省外,80%的出口商品來自雲南省外,自嘲“喫過橋米線”。

雲南有產業,但缺陸路口岸;沿邊州市有口岸,但產業弱的“瓶頸”明顯。“沿邊”和“跨境”優勢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雲南經濟要發展,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如何把發展的窪地變成繁榮的高地?

埃德加·斯諾離開雲南90年後,中老鐵路2021年12月3日開通,一起步,就超越了滇越鐵路的巔峯,並將結合新一輪產業梯度轉移,助推雲南實現“賽道逆襲”;2023年4月13日,從中國昆明發出的“復興號”國際旅客列車與從老撾萬象開出的“瀾滄號”國際旅客列車展開了一場跨越1035公里的“雙向奔赴”。

老撾俗語說:“有路,就有發展機會”。近年來,中國同周邊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大批重點項目“全面開花”,取得積極進展。中老鐵路高質量運營的成功實踐,爲中國同周邊國家深化互利共贏合作再添生動例證。這讓希望和夢想,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雲南,漸入佳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