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距離環境保護稅首個徵期已滿6年

企業拿出綠色發展新賬本

本報記者 孫琳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4年04月19日 &nbsp第&nbsp05&nbsp版)

稅收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也是廣大經營主體極爲關注的營商環境要素之一。企業穩健發展過程中,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和稅費優惠政策支持,將爲企業提供發展“沃土”。今年4月徵期,距離環境保護稅首次申報時間已滿6年。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當年4月,首批環境保護稅納稅人開展首次納稅申報。

6年來,環保稅通過“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正向激勵機制,引導企業既算經濟賬又算環保賬,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排污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企業感受如何?又有哪些獲得感?對企業綠色轉型有哪些促進作用?受訪企業給記者亮出了經濟、環保“兩本賬”。

▶▶環保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聽到火電廠,你想到了什麼?“煤老虎”“溫室效應”“落後產能”……其實不然,火電廠也有大家不知道的環保另一面。華能重慶珞璜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是環保稅開徵後的首批納稅人之一,如今其環保技術和設備,就能讓大家擺脫對火電廠“高污染”的刻板印象。

珞璜發電廠轉型綠色發展,環保稅的開徵是一個重要動因。2017年,受新能源和外電入渝的影響,珞璜發電廠的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已經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年發電量從歷史最高155.6億千瓦時降至73.8億千瓦時。“當時,火電機組負荷降低、煤耗提高、收益下降,再加上第二年就要開徵環保稅,公司還面臨稅負增加的風險,壓力非常大。”企業財務負責人楊迎鴿說。

據楊迎鴿介紹,6年前稅務幹部上門宣傳環保稅法時,幫企業算過一筆賬:開徵環保稅之前,企業按照國家標準應當繳納排污費,標準爲每污染當量1.2元,排污費預計在800萬元左右。環保稅開徵後,重慶執行的環保稅徵收標準爲每噸污染當量2.4元,在發電量不變的情況下稅負將翻倍。

轉型迫在眉睫。火電廠之所以被人詬病“高污染”,關鍵是技術落後,比如煤炭燃燒不充分,缺少煙氣處理設備等。珞璜發電廠就將6臺發電機組全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並增設煤場防風抑塵網等。

效果立竿見影。“環保稅法實施第一年,我們產生的污染當量數比2017年下降73.1%,繳納環境保護稅214萬元,與2017年繳納的排污費796萬元相比,降低了73%。”楊迎鴿說。

前後兩筆賬,讓珞璜發電看到了綠色轉型的好處,也開啓了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狂飆”。

2020年,珞璜發電廠建成了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跨界接單”做起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他們將城市污水中的污泥經過處理後,作爲生物質燃料送入電廠鍋爐與燃煤混燒發電。據介紹,每噸污泥可產生相當於0.4噸普通燃料的效能,這個項目年處理溼污泥能力達40萬噸,佔重慶市生活污泥總量的一半,每年可節約標煤2.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28萬噸。

“這條轉型之路,使我們實現了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楊迎鴿說,僅環保稅,我們就享受超2000萬元的減免。

在重慶,環保稅的正向激勵作用,讓不少企業像珞璜發電廠一樣,主動加大減排治污力度,推動綠色發展效果明顯。數據顯示,重慶萬元GDP應稅大氣和水污染物排放當量數從2018年的0.68下降到2022年的0.58,降幅達14.7%。截至今年3月,重慶各類企業實施節能減排享受環保稅減免11.7億元。

▶▶加速綠色轉型 “欠賬”變“效益賬”

環保稅鼓勵清潔生產,鼓勵集中處理,鼓勵循環利用。對企業來說,實現循環利用難度最大,但受益也最明顯。在循環利用道路上探索了十幾年、環保稅開徵後的首批納稅人之一的貴州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對此很有發言權。

在川恆化工廠區生產基地的東側,有一個專門堆放磷石膏固體廢料的堆場,因爲廢料堆得太高,廠里人叫這裏“固廢山”。剷平“固廢山”,還清生態“欠賬”,是川恆化工一直以來的口號。

作爲一家專注於磷、氟資源精深加工的民營企業,川恆化工一直有“兩害”的困擾:一是磷礦開採過程留下的大量露天天坑和地下采空區,二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廢磷石膏和磷尾礦。前者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後者不僅佔用土地,且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風險。

說起整治“兩害”的過程,川恆化工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龍輝感嘆道:漫長且艱難。據他介紹,在探索磷石膏綜合利用的道路上,他們先後嘗試了水泥緩凝劑、建築石膏粉、路基材料等多種方式,並於2010年研發出半水溼法磷酸成套技術,但仍無法對廢料進行有效利用。

2015年,川恆化工提出“礦化一體”思路,利用廢料半水磷石膏作爲膠凝材料,膠結二水磷石膏、尾礦等廢料組成填充材料,對採空區進行回填,實現“一廢治兩害”。但是,填充材料的強度、硬度能否滿足貴州喀斯特地貌的要求?廢料填充後是否會對地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擺在企業面前的這些問題,讓磷石膏綜合利用研究項目陷入停滯。

“環保稅的開徵是一個契機,讓我們下定決心重啓研究項目。”川恆化工財務總監何永輝說,2018年,他們相繼在水、渣、氣治理和綜合利用上投入資金近1億元,並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共同開發出“半水磷石膏改性膠凝材料及充填技術”,實現了半水磷石膏改性後用於礦井充填。

何永輝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的“水泥+尾砂”充填採礦不僅成本高,而且磷礦採出率只有50%-60%;採用新技術進行井下充填採礦,成本只有“水泥+尾砂”充填採礦的1/3,磷礦採出率能達到90%以上,還能大量消耗磷石膏固體廢料,可謂是一舉多得。

自2019年起,川恆化工不僅實現新增磷石膏廢料全部消納,而且每年還能消納存量磷石膏廢料約60萬噸。據測算,僅磷礦廢渣生產出的產品每年大概能實現營收32億元,對固體廢物的有效處理也讓企業享受約280萬元的環保稅減免。“現在,‘固廢山’已經縮小了1/6,預計過幾年將徹底不復存在。”何永輝說。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強化稅收政策支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完善徵收體系,加快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徵收範圍。環境保護稅法作爲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其環保意義和社會意義遠大於財政收入意義。相信隨着環境保護稅法的持續深入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發展中樹立更強的環保意識,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