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在汉实现人工繁育,年内可量产

“长江三鲜”养出富民产业

陈国荣察看河豚生长情况。

在水中游弋的刀鱼。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摄

□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通讯员刘玮

“再过5个月,武汉人的餐桌上将重现‘长江三鲜’美味。”春季正是鱼苗繁育期,在蔡甸区张湾街道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被称为“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河豚健康生长,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介绍,经过多年研究和繁育,“长江三鲜”在武汉成功“安家”,实现人工养殖,超过90%的存活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预计今年9月可量产,“基地刀鱼产量预计能达到2万尾,河豚和鲥鱼繁育时间略短,产量各在1万尾左右”。

■ 费尽心思让“长江三鲜”齐聚武汉

“让这些‘小家伙’顺利在武汉安家,可让我们这些‘老家伙’费尽了心思。”每天上午,50多岁的陈国荣都要到合作社的陆基圈养桶和池塘里转一转,看看刀鱼、鲥鱼、河豚的长势。将“长江三鲜”齐聚武汉,是陈国荣创业以来最自豪的事情。

2013年,陈国荣回到家乡,承包了1500亩鱼塘,从钓鱼爱好者化身养鱼专家,开始养殖南美对虾和𫚔鱼。

“我一直喜欢研究新鲜的东西,第一次看到‘长江三鲜’,就忍不住想买来养养。”陈国荣介绍,202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渔业养殖培训会上,他第一次了解到“长江三鲜”,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长江三鲜”都是长江洄游鱼,量少价高,2021年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后,武汉市场上再难看到“长江三鲜”的身影。“这样的美味再也吃不到了,着实可惜。”陈国荣想尝试进行人工养殖。

经过了解,陈国荣得知,“长江三鲜”中,刀鱼最难养殖,江浙等地有相关养殖基地,于是他前往考察,并从无锡引进了1600条刀鱼鱼苗和5条3两重的刀鱼种鱼。

刀鱼很娇嫩,运输不易。“本来一卡车就能装下的刀鱼,为了降低密度,我们分了两辆车。行驶路上还不能太颠簸,更不能打氧气,会影响鱼苗的存活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回到武汉,否则存在缺氧风险。”陈国荣说,“经过12小时的长途跋涉,两卡车刀鱼苗终于到达武汉。”

将刀鱼从车厢移到鱼塘,也费了一番功夫。“刀鱼对水温非常敏感,车厢和塘里的水温温差不能超过1℃,我们花了4小时反复调节水温,终于将刀鱼移到鱼塘。”自此,陈国荣投入全部精力,开始刀鱼的繁育工作。

■ 找到开口饵料打深井取水养殖

“刀鱼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武汉与江浙一带的环境、水质等有差异,江浙的养殖经验在武汉‘水土不服’,一切都要从头摸索。”陈国荣说,为此他经常与农科专家研究交流,探索养殖方法。

“鱼卵脱模后能否顺利开口吃饵料,是刀鱼能否存活的关键一步。”陈国荣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第一年繁育刀鱼时,因不了解刀鱼的习性,脱模后的鱼苗无一开口吃食,全部死亡。

陈国荣介绍,刚出生的刀鱼太小,只能用显微镜来观测,普通的开口饵料对其而言太大,无法直接食用。“我们尝试了很多饵料,最终发现,户外水塘里的轮虫非常适合刀鱼食用,它是水中最小的生物,经过三层过滤后,微小的轮虫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米,符合刀鱼开口饵料的标准。”

2022年,基地解决了刀鱼开口饵料的难题,刀鱼存活率提升至70%。在刀鱼养殖技术趋于成熟的情况下,2023年5月,陈国荣又从江苏引进了1万尾鲥鱼和河豚鱼苗,“长江三鲜”正式在武汉齐聚。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长江三鲜”人工繁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基地里的刀鱼、鲥鱼和河豚的存活率均达9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保持水体恒温,是成功繁育“长江三鲜”的关键。“刀鱼、鲥鱼和河豚既怕冷又怕热,全年水温都要控制在16℃—28℃之间,大多养在保温棚里。”陈国荣介绍,为此,合作社建设了12栋保温大棚,可容纳160个陆基圈养桶。

记者在保温大棚中看到,一个个圆形圈养桶整齐排列,每个桶里都设有排水口和导水管,水流不停循环。“这里导入的是30米深的井水。为了达到水体恒温,我们在基地里打了10口深井,井水全年温度稳定在17℃左右,非常适合用来调节水温。”陈国荣解释道,基地所在地靠近汉江,有天然的环境优势,地下水可达到饮用水标准,用来养鱼更生态。

在河豚养殖温棚里,陈国荣刚拿起饲料盆,原本平静的水面就开始躁动,一条条小河豚露出脑袋,活跃极了。“河豚的听觉很灵敏,只要有人靠近,就会从水底游上来与人互动。”陈国荣笑着舀起一只河豚介绍,为了提高河豚食用安全性,基地通过水源净化、饲料喂养等养殖方式,令河豚体内毒素大大减弱。“野生河豚的生长环境中含有大量有毒藻类,毒素在河豚体内不断积累,若不进行专业处理,很容易引起中毒,但人工养殖的河豚,毒素降低了很多,食用更安全。”

■ “长江三鲜”未来可设施化养殖

目前,合作社养殖基地正在进行扩建,计划新增2万立方米养殖温棚,用来繁育“长江三鲜”。温棚里,井水循环管道、室温水温监控器、喷水式增氧机、循环水沉淀池、尾水处理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安装了传感器,陆基圈养桶内的水温、溶氧、pH值等数据可实时传送到手机小程序中,动动手指就能管理鱼塘。

“以前养鱼靠经验,一个人管理范围非常有限,现在养鱼靠技术,一部手机就能管理整个基地。”陈国荣说,设施化养殖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能节省很大的人力成本,让养鱼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鱼类繁育的数量和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良好效果。

“我们现在有4个刀鱼养殖温棚,每个棚占地近4亩,建设成本约150万元,但每个棚能养殖2万尾刀鱼鱼苗,每年约有5000尾刀鱼达到上市标准,预计能创收100万元。”陈国荣介绍,刀鱼生长速度很慢,通常两年也只能长到2两左右,因其肉质鲜美、数量稀缺,刀鱼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两以内的刀鱼一斤能卖到500元,2两以上的刀鱼一斤能卖到3000元。河豚和鲥鱼价格稍低,一斤也能卖到50元—120元,通常供应高端餐饮、酒店等地。

作为全省首家“长江三鲜”繁育中心,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还是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长江刀鱼产学研基地、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不仅成功繁育出刀鱼,还进行了改良。“野生刀鱼‘出水即死’,即便经过人工养殖,出水后进行转运的存活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合作社在繁育过程中,不断锻炼刀鱼的韧性,目前合作社的刀鱼出水存活时间可延续到24小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运输到省外销售不成问题。”陈国荣说。

“长江三鲜”在汉成功繁育,吸引了不少外地养殖户前来学习。“上个月,内蒙古、新疆的同行特意到基地来考察,想将‘长江三鲜’引到当地繁育养殖。”陈国荣说,“也有武汉的养殖户来咨询,我们通常会亲自去考察,若符合养殖条件,会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做大武汉‘长江三鲜’产业。”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表示,“长江三鲜”在武汉成功繁育,一方面可增加市场特色水产品品种,另一方面,随着人工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未来“长江三鲜”价格有望降低,让更多人能品尝到长江的特色鱼类,“相关部门也会加大推广力度,为养殖户引进此类经济价值较高的好品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