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一所山区小学克服缺钱、缺人等困难,坚持发展航模特色教育三十余年,并带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飞越高山 逐梦星辰

□本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许琰 薛辰怡

城三小学开学仪式上航模表演。(资料照片)

“等飞到没电再走。”每天傍晚,三明市沙县区城三小学的学生们都会在空地上散开,各自操纵着飞机模型升空、盘旋、落地……

这是一所硬件设施有些“拿不出手”的山区小学,但学生、家长“挤破头想来”。

坚持了30余年的航模特色科学教育是城三小学“响亮的招牌”。30多年来,城三小学获省市模型教育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50多次,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优秀实验基地、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等。

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入校、毕业,一个又一个航天梦想飞越高山。

“破烂宝贝”里的印记

城三小学总务主任、主教数学的老师邱绍龙有一堆“破烂宝贝”。

科技楼五楼的工具间,一进门,几架火箭模型就映入眼帘,柜子顶、桌面上、地板上摆放着各式飞机模型,墙边、桌下的纸箱、塑料桶里存放着机翼、螺丝、弹簧、泡沫等大大小小的零件……褪色、破损、带着火药灼烧的痕迹或横七竖八地贴着胶带——这是模型们的“勋章”。

“破烂宝贝”积攒了30余年,是城三小学科学教育一步步发展的印记。

“资格最老”的一个奖杯制作于1988年,杯体金属涂层斑斑点点地剥落,底座上印着“三明市航空模型比赛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字样。“这是一个‘流动杯’,连续三年拿第一就能永久留下奖杯。”邱绍龙的“领路人”,城三小学原副校长陈平说。1993年,这个奖杯流动到城三小学。

陈平比奖杯早来一年。1992年,陈平调到城三小学任教,正赶上国家七部委联合举办首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要比赛,先得培训教师,陈平因此和航模有了交集。那年,他带领临时组建的城三小学参赛团队取得了市赛第三名的成绩。此后,陈平牵头在学校组建航模兴趣小组,每年都组队参赛,比赛项目也从航空模型逐步扩展到车辆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等。截至2023年底,城三小学获省市模型教育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50多次,学生个人获全国赛事奖项、省赛前三名、市赛第一名共计600多人次。

2014年,邱绍龙刚到城三小学任教就被陈平招入麾下。组装、改造、调试、放飞,陈平手把手地把包括邱绍龙在内的一批年轻科学老师带起来。如今,邱绍龙已经是城三小学科学教育的带头人、学生心中的“牛人”,几乎每一架损坏的模型,都经过他的手重生。面对一批批学生和新吸纳进队伍的老师们,他像当年陈平教他一样,拿出了十足的耐心。

钱和人的问题

山区小学搞科学教育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

钱是省出来的。

邱绍龙攒下一堆“破烂”,就是为了节省经费。模型只要修修补补还能用,就不退役。坏了、淘汰了的模型也要留着拆零件,给现役的模型做修补。工具间里最新的物件是一个热水壶,打开盖子,里面存放着牵引航模用的橡皮筋。普通橡皮筋很容易断,进口的一根就要6元。“我们发现把橡皮筋装在热水壶内胆里能有效防止老化。”邱绍龙说,“橡皮筋是消耗品,用过几次后牵引力就不足。但用过的、断了的橡皮筋也不舍得扔,说不定可以接在哪里。”

即便如此节省,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支出平均每年也要有30万元左右。“我就是再困难,也要把这个钱保证了。”校长周丽婷说。校长办公室所在的这栋楼的木头窗户早就变形、破损,但为了把更多经费花在刀刃上,硬是拖到了2023年才把窗户换成了铝合金的。

人是带出来的。

山区学校招专职科学老师难,带学生搞航模又是件特别磨人的事。从陈平到邱绍龙,都天天泡在学校里。完成主科的教学任务之余,有新的模型、新的比赛项目出来,他们自己要先学、先练,再教给学生。学生走后,他们还要加班当“修理工”。备赛期间,起早贪黑、连轴转是常态。办活动、开培训、做展演……和航模有关的,他们都得冲在前头。“有陈平、邱绍龙这样的老师,城三小才能把航模特色办得这么好。”沙县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官樟生用“敬业”“无私”“执着”“热爱”四个词形容他们。

“不能只讲奉献。从评价机制上,要让付出有回报。”周丽婷告诉记者,在职称评定、管理职务晋升等方面,学校都将教师在科学教育上的付出和贡献考虑其中,还专门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普及,再普及

“想把航模飞好,有兴趣不够,要有耐心、细心、专注,能吃苦、肯下功夫练,比赛时还考验心态。”邱绍龙认为,比起在比赛中获得的名次,更有意义的是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这些能力和素质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这些年,常有学生、家长来学校报喜,或是考上了名校,或是从事航空航天相关工作,回过头来感念在小学时培养出的兴趣和习惯。

如今在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的黄秋华还清晰记得四年级时老师来班级里演示飞机模型的情景,那时起,对航空的向往就像种子一样在她心中生根发芽。2004年,她在三明市航模比赛中获得项目第一名。读书期间,她也把航模社团作为课外的第一选择。“当年老师们鼓励、教导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投入、坚持地做,才成就了如今的我。”她说。

航模教育不只为了比赛。为了提高科学教育普及率,城三小学把六个年级分段,从兴趣启蒙,到动手能力锻炼,再到创新能力培养,逐层提升;构建起包括三大序列、四个项目、二十多个主题内容的科学课程内容体系,编著《创新思维》《航空知识》《航空模型》《科幻画》等校本教材;建立起社团活动—学校模型运动会—区级航空模型比赛—市级航模比赛—省级航模大赛—国家级航模大赛六层级育人模式。

通过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和名师工作室,城三小学的科学教育经验和师资力量向全区辐射。

2003年、2006年沙县举办了两届全县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2010年后,这一制度常态化运行,航模从“一校之特色”向全区普及。14年来,沙县全区近700人次在培训班受训。

“把更多老师培养出来,就能惠及更多孩子。”陈平名师工作室、邱绍龙名师工作室聚拢起全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工作室航模活动培训及展演等活动走进全市18所中小学校,还延伸至福州、南平、泉州、漳州等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