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一所山區小學克服缺錢、缺人等困難,堅持發展航模特色教育三十餘年,並帶動全區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

飛越高山 逐夢星辰

□本報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許琰 薛辰怡

城三小學開學儀式上航模表演。(資料照片)

“等飛到沒電再走。”每天傍晚,三明市沙縣區城三小學的學生們都會在空地上散開,各自操縱着飛機模型升空、盤旋、落地……

這是一所硬件設施有些“拿不出手”的山區小學,但學生、家長“擠破頭想來”。

堅持了30餘年的航模特色科學教育是城三小學“響亮的招牌”。30多年來,城三小學獲省市模型教育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50多次,先後獲評全國青少年科學教育師訓計劃優秀實驗基地、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等。

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學生入校、畢業,一個又一個航天夢想飛越高山。

“破爛寶貝”裏的印記

城三小學總務主任、主教數學的老師邱紹龍有一堆“破爛寶貝”。

科技樓五樓的工具間,一進門,幾架火箭模型就映入眼簾,櫃子頂、桌面上、地板上擺放着各式飛機模型,牆邊、桌下的紙箱、塑料桶裏存放着機翼、螺絲、彈簧、泡沫等大大小小的零件……褪色、破損、帶着火藥灼燒的痕跡或橫七豎八地貼着膠帶——這是模型們的“勳章”。

“破爛寶貝”積攢了30餘年,是城三小學科學教育一步步發展的印記。

“資格最老”的一個獎盃製作於1988年,杯體金屬塗層斑斑點點地剝落,底座上印着“三明市航空模型比賽小學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字樣。“這是一個‘流動杯’,連續三年拿第一就能永久留下獎盃。”邱紹龍的“領路人”,城三小學原副校長陳平說。1993年,這個獎盃流動到城三小學。

陳平比獎盃早來一年。1992年,陳平調到城三小學任教,正趕上國家七部委聯合舉辦首屆“飛向北京”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要比賽,先得培訓教師,陳平因此和航模有了交集。那年,他帶領臨時組建的城三小學參賽團隊取得了市賽第三名的成績。此後,陳平牽頭在學校組建航模興趣小組,每年都組隊參賽,比賽項目也從航空模型逐步擴展到車輛模型、航海模型、建築模型等。截至2023年底,城三小學獲省市模型教育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50多次,學生個人獲全國賽事獎項、省賽前三名、市賽第一名共計600多人次。

2014年,邱紹龍剛到城三小學任教就被陳平招入麾下。組裝、改造、調試、放飛,陳平手把手地把包括邱紹龍在內的一批年輕科學老師帶起來。如今,邱紹龍已經是城三小學科學教育的帶頭人、學生心中的“牛人”,幾乎每一架損壞的模型,都經過他的手重生。面對一批批學生和新吸納進隊伍的老師們,他像當年陳平教他一樣,拿出了十足的耐心。

錢和人的問題

山區小學搞科學教育常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缺錢,二是缺人。

錢是省出來的。

邱紹龍攢下一堆“破爛”,就是爲了節省經費。模型只要修修補補還能用,就不退役。壞了、淘汰了的模型也要留着拆零件,給現役的模型做修補。工具間裏最新的物件是一個熱水壺,打開蓋子,裏面存放着牽引航模用的橡皮筋。普通橡皮筋很容易斷,進口的一根就要6元。“我們發現把橡皮筋裝在熱水壺內膽裏能有效防止老化。”邱紹龍說,“橡皮筋是消耗品,用過幾次後牽引力就不足。但用過的、斷了的橡皮筋也不捨得扔,說不定可以接在哪裏。”

即便如此節省,學校在科學教育方面的支出平均每年也要有30萬元左右。“我就是再困難,也要把這個錢保證了。”校長周麗婷說。校長辦公室所在的這棟樓的木頭窗戶早就變形、破損,但爲了把更多經費花在刀刃上,硬是拖到了2023年才把窗戶換成了鋁合金的。

人是帶出來的。

山區學校招專職科學老師難,帶學生搞航模又是件特別磨人的事。從陳平到邱紹龍,都天天泡在學校裏。完成主科的教學任務之餘,有新的模型、新的比賽項目出來,他們自己要先學、先練,再教給學生。學生走後,他們還要加班當“修理工”。備賽期間,起早貪黑、連軸轉是常態。辦活動、開培訓、做展演……和航模有關的,他們都得衝在前頭。“有陳平、邱紹龍這樣的老師,城三小才能把航模特色辦得這麼好。”沙縣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官樟生用“敬業”“無私”“執着”“熱愛”四個詞形容他們。

“不能只講奉獻。從評價機制上,要讓付出有回報。”周麗婷告訴記者,在職稱評定、管理職務晉升等方面,學校都將教師在科學教育上的付出和貢獻考慮其中,還專門成立了名師工作室。

普及,再普及

“想把航模飛好,有興趣不夠,要有耐心、細心、專注,能喫苦、肯下功夫練,比賽時還考驗心態。”邱紹龍認爲,比起在比賽中獲得的名次,更有意義的是在小學階段給學生打下這些能力和素質基礎,“讓學生受益終身”。這些年,常有學生、家長來學校報喜,或是考上了名校,或是從事航空航天相關工作,回過頭來感念在小學時培養出的興趣和習慣。

如今在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工作的黃秋華還清晰記得四年級時老師來班級裏演示飛機模型的情景,那時起,對航空的嚮往就像種子一樣在她心中生根發芽。2004年,她在三明市航模比賽中獲得項目第一名。讀書期間,她也把航模社團作爲課外的第一選擇。“當年老師們鼓勵、教導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認真、投入、堅持地做,才成就瞭如今的我。”她說。

航模教育不只爲了比賽。爲了提高科學教育普及率,城三小學把六個年級分段,從興趣啓蒙,到動手能力鍛鍊,再到創新能力培養,逐層提升;構建起包括三大序列、四個項目、二十多個主題內容的科學課程內容體系,編著《創新思維》《航空知識》《航空模型》《科幻畫》等校本教材;建立起社團活動—學校模型運動會—區級航空模型比賽—市級航模比賽—省級航模大賽—國家級航模大賽六層級育人模式。

通過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和名師工作室,城三小學的科學教育經驗和師資力量向全區輻射。

2003年、2006年沙縣舉辦了兩屆全縣中小學科技輔導員培訓班。2010年後,這一制度常態化運行,航模從“一校之特色”向全區普及。14年來,沙縣全區近700人次在培訓班受訓。

“把更多老師培養出來,就能惠及更多孩子。”陳平名師工作室、邱紹龍名師工作室聚攏起全區中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骨幹力量。工作室航模活動培訓及展演等活動走進全市18所中小學校,還延伸至福州、南平、泉州、漳州等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