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陝西記者 秦 毅 通訊員 師潤潤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遊學相結合,無疑是萬千學子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成長的階梯。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沉浸式研學方興未艾的當下,列車不僅是運載工具,更是“移動的課堂”。

近日,700餘名學生乘坐Y572次“絲路號”研學專列從陝西安康站出發,前往紅色聖地延安,開啓研學教育之旅。這是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今年開行的首趟紅色研學列車。專列集喫、住、行於一體,將研學實踐、教學現場、勞動實踐相結合,拓展了研學的趣味性和便利性。

“在前往延安的路上,經驗豐富的研學老師利用車廂內的影音設備,帶領同學們學唱紅歌和陝北民歌,講述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第一個農村團支部——馮莊團支部成立的故事,將車廂變成‘移動課堂’。”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學生們“行在腳下,學在途中”,原本7個小時的旅途不再枯燥冗長,一路滿載歡歌笑語。“這樣的學習方式既有趣又生動,在車上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一位參與研學的同學說。

本次研學之旅以紅色教育爲主線,精心挑選了富有教育意義的紅色旅遊景點,安排了富有陝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身臨其境、親身參與,確保行有所獲。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和棗園革命舊址,學生們通過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張張珍貴的圖片致敬革命先輩;在安塞文化藝術館,跳着舞步,跟着節奏敲着鼓,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陝北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延安,通過這次研學,我瞭解了延安的革命歷史,爲老一輩革命家所感動。”在返程路上,參加研學的張嘉豪同學說。

“把紅色研學專列當成‘紅色移動課堂’,是值得點讚的做法,既解決了行程較長引發的枯燥問題,又充分利用列車空間大、行駛平穩等優點,拓展了紅色文化傳承傳播空間。”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院長崔林表示,除了通過對列車內外進行裝飾以及通過廣播、視頻等營造氛圍外,還可邀請志願者或培訓列車員講述紅色故事,與研學機構深度合作開發適宜專列的研學系列課程,進一步增強遊客的參與感,打造專列課堂特色品牌,使紅色研學專列自身也成爲打卡點,更好地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這樣的文化專列在陝西並不是首列。2022年5月,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共同打造的“三秦四季”文旅專列開通,爲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研學旅行、商務出行等提供全新可感知的出行體驗。

近年來,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順應學生羣體出行期盼,有針對性地研究編組需求、流線流程和服務內容,開發“文旅+研學”主題56條精品線路。“本趟‘絲路號’紅色研學專列是我們在原有延安研學線路的基礎上,優化行程內容,因時制宜、因需而開、推出的全新研學產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抓住春季黃金期,滿足學生羣體多樣化旅行需求,形成全程服務鏈,推動客運延伸服務提檔升級。”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獲悉,在2024首趟“絲路號”紅色研學專列開行幾天後,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首趟“絲路號”跨省研學專列再度啓程。400餘名中學生乘坐Y412次列車從安康火車站出發,前往湖北武漢。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路網優勢,根據市場需求,陸續開行省內至井岡山、成都、宜昌等方向的跨省研學專列,同時,優化出行體驗,讓更多學生在寓教於學、寓學於途中,將知識與實踐完美融合,助力研學產業持續發展。”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