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师润润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游学相结合,无疑是万千学子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的阶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沉浸式研学方兴未艾的当下,列车不仅是运载工具,更是“移动的课堂”。

近日,700余名学生乘坐Y572次“丝路号”研学专列从陕西安康站出发,前往红色圣地延安,开启研学教育之旅。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开行的首趟红色研学列车。专列集吃、住、行于一体,将研学实践、教学现场、劳动实践相结合,拓展了研学的趣味性和便利性。

“在前往延安的路上,经验丰富的研学老师利用车厢内的影音设备,带领同学们学唱红歌和陕北民歌,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成立的故事,将车厢变成‘移动课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学生们“行在脚下,学在途中”,原本7个小时的旅途不再枯燥冗长,一路满载欢歌笑语。“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生动,在车上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一位参与研学的同学说。

本次研学之旅以红色教育为主线,精心挑选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安排了富有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亲身参与,确保行有所获。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学生们通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张张珍贵的图片致敬革命先辈;在安塞文化艺术馆,跳着舞步,跟着节奏敲着鼓,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延安,通过这次研学,我了解了延安的革命历史,为老一辈革命家所感动。”在返程路上,参加研学的张嘉豪同学说。

“把红色研学专列当成‘红色移动课堂’,是值得点赞的做法,既解决了行程较长引发的枯燥问题,又充分利用列车空间大、行驶平稳等优点,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空间。”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崔林表示,除了通过对列车内外进行装饰以及通过广播、视频等营造氛围外,还可邀请志愿者或培训列车员讲述红色故事,与研学机构深度合作开发适宜专列的研学系列课程,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打造专列课堂特色品牌,使红色研学专列自身也成为打卡点,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这样的文化专列在陕西并不是首列。2022年5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共同打造的“三秦四季”文旅专列开通,为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研学旅行、商务出行等提供全新可感知的出行体验。

近年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顺应学生群体出行期盼,有针对性地研究编组需求、流线流程和服务内容,开发“文旅+研学”主题56条精品线路。“本趟‘丝路号’红色研学专列是我们在原有延安研学线路的基础上,优化行程内容,因时制宜、因需而开、推出的全新研学产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抓住春季黄金期,满足学生群体多样化旅行需求,形成全程服务链,推动客运延伸服务提档升级。”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获悉,在2024首趟“丝路号”红色研学专列开行几天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首趟“丝路号”跨省研学专列再度启程。400余名中学生乘坐Y412次列车从安康火车站出发,前往湖北武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路网优势,根据市场需求,陆续开行省内至井冈山、成都、宜昌等方向的跨省研学专列,同时,优化出行体验,让更多学生在寓教于学、寓学于途中,将知识与实践完美融合,助力研学产业持续发展。”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