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这一现象主要受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企业布局的推动。国海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近期多家企业的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量产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半固态电池拐点已至。预计在2030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全面实现商业化。

具体来看,在4月12日的广汽科技日,广汽集团发布了广汽全固态电池技术。据官方介绍,广汽集团凭借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实现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较当前量产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在昊铂品牌上。

4月10日,据中科院青岛能源研究所消息,该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硫化物电解质研究取得新进展,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行业痛点及瓶颈问题,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难关,在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

4月8日晚,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正式发布了全新纯电车型智己L6。据智己汽车方面介绍,智己L6首发搭载“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这是行业首款量产上车的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其还宣称“智己L6将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固态电池时代’。”不过,智己汽车标榜的“行业首个超快充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的说法引发了争议,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智己汽车的固态电池玩的是文字游戏。

太蓝新能源也在4月4日宣布其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进展,成功研发出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高达720Wh/kg的高能量密度固态锂金属电池。

业界分析机构认为,随着多家企业在固态电池性能提升和量产进度上的不断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得到加速。据GGII预测,到2024年,固态电池(包括半固态电池)的全年装机量有望超过5GWh,这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固态电池的量产商用仍面临一些挑战。曾毓群在3月15日的业绩解读会上指出,固态电池在技术层面上仍需克服固态离子扩散的基本科学问题,距离真正的商品化尚有一段距离。此外,他在3月2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电动汽车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推广还有数年时间,且存在诸多困难,例如电池寿命短和车祸中破裂可能导致的风险等。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优选方案,并预计在2030年前后能够实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产业化,这将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有潜力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实际上,全球多家知名企业已经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探索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三星SDI计划在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长安汽车预计到2030年推出包括液态、半固态和固态在内的8款自研电芯;广汽埃安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日产、丰田、宝马、大众和福特等也都制定了各自的固态电池发展计划。

国泰君安发布研报称,固态电池研发仍属于多种体系并行,国内固态电解质侧重于氧化物等体系,日韩侧重于硫化物体系。商业化进程来看,考虑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和加工门槛较高,固液混合电池作为中间形态电池方案工艺门槛更容易突破,短期内有望成为国内率先规模生产的主要路线。随着对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提升的要求及下游需求带动,固态电池迎来发展机遇,有望成为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的补充。

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量产上车叠加低空等场景应用预期,固态电池市场热度高企。近期固态电池板块催化不断,一方面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领域实现应用、新品发布的消息连连,另一方面,固态电池在低空飞行器等下游应用的可能性引发热潮。当前时点来看,该行认为固态电池量产应用的拐点正在加速到来,继续看好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潜力。

建议重点关注两大主线:1)具备多年积累、实现上车等应用端突破的固态电池生产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2)材料环节,氧化物、硫化物等固态电解质生产企业和固态电解质上游原材料(矿等)供应企业,以及硅基负极生产企业。

港股相关概念股:

广汽集团(02238):据广汽集团官微,广汽4月12日上线全固态电池。

赣锋锂业(01772):今年3月29日,赣锋锂业在调研纪要中表示,公司重庆固态电池生产基地一期已经封顶,固态电池pack实现了交付。

比亚迪股份(01211):比亚迪早在2016年以前就开始投入固态锂电池的研发工作,目前在国内的相关专利数量众多,位列国内前茅。

东风集团股份(00489):东风集团的第二代固态电池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搭载,届时整车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