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怪盜團 

已經提交招股說明書半年多的茶百道,終於於今天(2024年4月23日)在香港敲鐘上市。這是港股市場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融資25.86億港元;也是市場表現很差的一次IPO,開盤即破發,盤中最大跌幅達到了38%。看到這個局面,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等正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的新茶飲企業,估計要兔死狐悲、產生巨大的危機意識了。

茶百道破發,在公司層面和行業層面當然有很多原因。新茶飲賽道太擁擠了,從幾塊錢的最低端到三十塊以上的高端,到處都有全國性的連鎖品牌以及本地品牌。自從2022年以來,線下新消費的增長勢頭已經明顯衰竭,僅存的增長焦點也早已不再是新茶飲。但是,我今天更想討論的是港股市場的原因——事實證明,港股的融資能力仍然沒有恢復到最佳狀態,流動性一如既往堪憂,成爲夾在A股和美股之間的“夾心奶油”。無數待上市公司和風險投資機構,都希望港股能夠迅速擺脫當前的狀態、重振雄風,但這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

讓我們首先捋清一下,中國大陸公司(尤其是茶百道這樣的新消費公司)爲何要去港股上市:

首先,人民幣尚未實現資本層面的自由兌換。爲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不得不犧牲一些國際流通性。所以,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全球內的流通性尚無法與美元、港元相比。如果一家公司在創業階段拿了很多外幣風險投資,或者創始人希望把一部分資產轉化爲外幣,港股、美股等境外資本市場就成爲了最佳選擇。

其次,A股市場不但對企業設立時間、盈利和增長的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對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也有限制。包括新茶飲在內的線下餐飲消費就屬於嚴格控制、基本不鼓勵上市的範疇,因爲營業收入的真實性不好確認。如果蜜雪冰城這樣的公司能在A股上市,相信可以獲得許多機構的追捧;很可惜,在現行規則下,它們只能去港股碰運氣。

再次,與強大的美股市場相比,港股市場離中國大陸比較近、沒有時差、有大陸背景的資金佔比較高。美股市場更青睞互聯網、高科技等行業,中國消費公司在那裏很難進入主流視野。而港股有漫長的接收中國線下消費企業的歷史,例如三年前的海倫司、奈雪的茶,以及更早的泡泡瑪特,等等。

2019-2021年之間,去港股上市是一種時髦,已經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巨頭也紛紛選擇港股二次上市,並且在港股獲得了不小的成交量。然而,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大環境好的時候,港股有錦上添花的能力;大環境差的時候,港股卻沒有雪中送炭的能力。港股對IPO(非二次上市)的吸納能力尤其低下,不僅體現在茶百道身上,也體現在2022-2023年的絕大部分IPO身上。哪怕是極兔速遞這種在整個亞洲都堪稱優質的公司,港股上市之後的表現也不太好;有鑑於此,菜鳥乾脆取消了港股上市計劃。

流動性低下是港股市場多年以來的頑疾。由於本地投資者基數有限,港股的交易金額一直僅有美國或A股的一個零頭。2023年10月上市的極兔速遞,算得上近年來港股屈指可數的“明星IPO”了,上市至今日均成交額也僅有5000萬左右。哪怕是“股王”騰訊,平均每天成交額也只有七八十億,相當於日均換手率千分之三。對於整個港股市場而言,每天成交額能突破2000億就算謝天謝地,突破3000億就可以燒高香了。與其說港股是一個處於枯水期的湖泊,還不如說是湖泊乾涸留下的小池塘。

全球化的機構投資者會發現,與美股和中國A股兩大資本市場相比,港股就像被夾在三明治裏的菜葉,兩頭不討好:

  • 美股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資產、最深的流動性池以及最自由的資金出入機制。只要是具備全球資產配置能力的投資者,誰都需要配置相當數量的美股。

  • A股雖然是一個封閉的市場,但是背靠龐大的中國人民幣流動性,有數量龐大的散戶投資者以及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如果你適應了A股的遊戲規則,就會發現它能夠自洽,總有一部分人能如魚得水。

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港股市場又有什麼獨特的價值呢?如果投資者的錢能出境、能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爲什麼不去買美股或者日股、印股?如果投資者的錢不能出境,那麼理所當然只能首選A股,即便大環境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能找到諸如AI這樣表現良好的概念板塊。由此形成了一個循環:內地投資者越是對港股不感冒,港股的流動性就越差,由此導致內地投資者對港股更不感冒……

記得2020年前後,中資大舉佈局香港、租下了中環最昂貴的寫字樓,當時很多人樂觀地估計,哪怕美元資本對香港沒那麼看好,中資也足以接過火炬,支撐港股的流動性和融資能力。例如,2022年7月,以高盛爲代表的外資大行甚至一度暢想,一旦從美股全部轉到港股交易,中概互聯網公司的成交量可以大幅增加,估值或許也能提升——今天回頭看去,簡直是天方夜譚!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看到:中資確實在港股市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還不夠,獨木難支。即便港股市場仍然存在一些獨特的、優質的資產,在持續的流動性緊缺格局面前,這些資產的估值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折扣。然而,即便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還是有大批“獨角獸”公司正在排隊等待港股上市。除了上面提到的新茶飲諸巨頭,已經提交招股書的還有貨拉拉、嘀嗒出行,以及傳聞已久但是尚未交表的小紅書、字節跳動,等等。

上述“獨角獸”指望港股市場的唯一原因,是它們既不方便去美股上市,又難以獲准在A股上市。自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平臺公司赴美上市的路徑基本切斷。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A股上市的審覈機制太嚴、上市流程不確定性太多,而且許多行業一直不被鼓勵上市,對於大多數“獨角獸”而言不是一個顯示的選擇。按照現在的形勢,這些公司選擇港股,其估值都會蒙受一定的損失,甚至有重複茶百道命運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還有別的選擇,誰又會選擇港股呢?

要讓這些“獨角獸”避免“流血上市”的命運,可能性無非是三種:

  1. 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和投資者情緒出現極大的改觀,這種改觀的推動力有可能來自香港自身,也有可能來自外部(例如大陸的扶持和國際環境的改善);

  2. A股市場放鬆限制,對一些新消費、新科技行業的“獨角獸”網開一面,像當初科創板歡迎“硬科技”公司一樣,歡迎這些“獨角獸”的到來;

  3. 中概股赴美上市恢復到2021年之前的狀態,主管部門對很多問題取得一致意見,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的風險偏好也進一步提升。

毫無疑問,這三條道路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在當前的全球宏觀形勢下,一切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雜糅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斷、理還亂,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能夠迅速解決問題。正是因爲意識到了這一點,很多“獨角獸”纔會硬着頭皮選擇“流血上市”,因爲總比上不了要好。

總而言之,對於絕大部分類型的中國公司而言,港股都只適合“打輔助”,而不適合“打C位”;應該去“打C位”的,要麼是A股市場,要麼是(2021年以前的)美股市場。輔助在任何一局MOBA遊戲當中都很重要,有時候甚至能決定勝負;但輔助畢竟不是C位。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國服蔡文姬一騎當千,用彈彈樂把對面殺得一潰千里,給人一種“優勢在我”的錯覺;但是凡是想依靠蔡文姬殺入敵陣打贏關鍵團戰的人,最後要麼輸掉了,要麼贏得非常艱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