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喜馬拉雅IPO努力的底氣似乎多了幾分,公司實現了自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

文|每日財報海山

喜馬拉雅的上市之旅走的頗爲坎坷。

4月12日,喜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聯席保薦人。

經瞭解,這已經是喜馬拉雅第四次衝擊上市了,此前2021年5月公司謀求赴美上市未果;同年9月轉戰港交所折戟。2022年3月公司按照聯交所上市規則要求更新數據和資料,亦未能如願。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喜馬拉雅IPO努力的底氣似乎多了幾分,公司實現了自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23年實現營收61.6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爲2.24億元。同時,公司以25%的市場份額成爲國內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這一數字遠超過了第二名的13%;平均每個月在線收聽公司音頻內容的用戶數量達到了3億,用戶體量遠超同行。

來源:公司招股書

儘管喜馬拉雅在2023年才實現盈利,但自成立以來,站上“聲音經濟+知識付費”風口,一直受到資本的追捧。招股書顯示,2012年至今,喜馬拉雅先後獲得12輪融資,共計實現募資29.61億人民幣+9.6億美元,如果全部換算爲人民幣,將接近100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公司估值水平一路高升,2012年投後估值爲345萬美元,這一數據在2020年最後一輪變爲43.45億美元,按照最新的匯率計算,目前喜馬拉雅的整體估值已超過300多億元人民幣。實現了在8年的時間裏,公司估值上漲了1200多倍。

來源:公司招股書

喜馬拉雅的股東陣容堪稱豪華。根據招股書披露,其戰略投資者有騰訊、閱文、小米、好未來、索尼音樂;主要財務投資者包括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摯信資本、高盛、興旺投資、創世夥伴資本、普華資本、合鯨資本等。

然而,從過往的業績來看,對於“賺錢”這件事,喜馬拉雅表現的並不擅長。儘管2023年終於邁過了“盈虧線”,但情況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

扭虧爲盈成色幾何

喜馬拉雅終於實現了盈利。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淨利潤分別約爲-51.06億元、37億元、37.36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分別爲-7.18億元、-2.96億元及2.24億元。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其實,喜馬拉雅此次能夠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其推行的“降本增效”。首先,大幅減少員工數量,降低人力成本。自2022年3月起,喜馬拉雅曾多次陷入裁員風波,傳言有的部門裁員比例達到了20%。相關信息能夠在此次披露的招股書中尋得部分答案。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間,公司的員工數量從4342人,下降爲2637人。2年間共計減少了1705人,下降比例高達39.26%。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其次,高管薪資下降,成本壓縮。對於公司董事,喜馬拉雅同樣下手了。招股書顯示,公司3名董事(餘建軍、李興仁、沈結強)的“薪金、工資及花紅”在2022年的數據依次爲375.9萬元、208萬元、190.9萬元合計774.8萬元。2023年該數據變爲179.8萬元、106.6萬元、109.9萬元,合計396.3萬元。

由此,喜馬拉雅員工的福利開支由2022年的1.77億元減少至2023年的1.15億元,降幅達到了35%。

與此同時,喜馬拉雅還主動壓縮經營開支。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爲26.3億元、21.15億、20.7億元。2年間共減少了5.6億元,降幅爲21.29%。同期銷售及營銷開支佔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爲44.9%、34.9%、33.6%。

來源:公司招股書

對此,喜馬拉雅在招股書的表述爲:這是由於公司戰略性地調整銷售及營銷開支重點,導致公司的渠道推廣開支及品牌推廣和廣告開支出現變化。

由此可知,喜馬拉雅能夠在2023年能夠扭虧確屬不易。並且如此“降本增效”操作無法作爲長期手段來推行,公司的長期發展還要依賴業績的增長。

“盈利故事”不好講

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優勢,喜馬拉雅2023年終於實現了扭虧,接下來業績能否持續增長被市場所關注。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的營收主要依靠四類業務:付費訂閱、廣告、直播、其他創新產品及服務。其中,訂閱服務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營收。報告期內,訂閱服務營收分別爲29.92億元、30.81億元、31.89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51.1%、50.8%及51.7%。

來源:公司招股書

訂閱服務分爲會員訂閱和付費點播。不難發現,平臺付費用戶規模和用戶付費率對這部分營收產生着關鍵的影響。數據顯示,2021-2023年,喜馬拉雅的數分別爲2.68億、2.91億、3.03億,同比增長率分別爲7.2%、8.6%和4.1%。可以看出,2023年的增速明顯放緩。

用戶付費率增長同樣難言樂觀。2021-2023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端平均月活付費用戶數分別爲,1490萬、1570萬和1580萬,增長呈放緩趨勢。同期付費率分別爲分別爲12.9%、12.9%和11.9%,後兩年出現了增長爲爲負的情況。

此外,日活付費用戶的時長也出現了下滑。2021-2023年喜馬拉雅日活用戶的收聽時長分別144分鐘、142分鐘、130分鐘。

來源:公司招股書

喜馬拉雅對此的解釋爲:2023年移動端付費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公司的戰略重心轉向吸引及留住客單價較高的用戶,並加強具有更大變現潛力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而日活用戶的收聽時長減少,主要是由於播客在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中日益流行,與有聲讀物相比,其內容時間相對較短。

月活和付費用戶增長緩慢,不僅影響了訂閱收入,廣告收入也受了波及。2021-2023年喜馬拉雅的訂閱收入分別爲29.92億元、30.81億元、31.89億元,同比增長49.05%、2.99%、3.49%。同期廣告收入分別爲14.88億元、14.69億元、14.23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5.4%、24.2%、23.1%。

直播業務曾被寄予厚望,但其對總營收的貢獻始終爲能突破20%,2021-2023年,喜馬拉雅來自直播的收入分別爲10.01億元、11.55億元、11.34億元,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爲17.1%、19.1%及18.4%。

喜馬拉雅表示,直播收入減少是受到付費用戶數量減少影響,部分被其直播每月平均每個付費用戶收入增加所抵銷。直播服務的付費用戶數量減少的部分原因是其加強了對用戶行爲的合規監督。

實際上,在線音頻行業增速近幾年也出現了持續放緩情況。艾瑞諮詢在《2023年中國網絡音頻產業研究報告》中指出,在線音頻行業增速已經由2020年之前的超過20%,下降至20%以下,2026年這一數據或將下滑至9.5%。

中信證券在其4月12日發佈的研報中認爲,音頻市場和自身用戶量都不再高速增長,喜馬拉雅在衝刺上市之際,急需證明自己未來的潛力。

尋找新的出路

爲突破長音頻的發展“天花板”,喜馬拉雅在AI領域下了決心。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23年研發費用佔總營收15.1%,達到了9.3億元,技術和研發團隊佔員工總數44.3%。AI賦能的自動內容過濾覆蓋率2022年爲41.8%,2023年這一數據大幅提升至72.2%。運營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招股書中喜馬拉雅還表示,募集資金將用於提升內容和賦能內容創作者,同時圍繞下一代技術、AI及大數據能力,加強在線音頻的營運效率。

儘管AI技術提高了內容生產效率,但也存在着生成抄襲內容的風險。此外,該領域還需面對監管、技術壁壘、如何落地等諸多難題。

目前來看,該業務尚未對公司產生根本性或結構性的影響。

播客也被喜馬拉雅視爲下一個增長點。餘建軍在2023喜馬拉雅創作者大會上曾表示,播客是內容藍海,喜馬拉雅接下去“要玩個大的”。

《2023喜馬拉雅中文播客生態報告》顯示,2023年,中文播客的聽衆數超過了2.2億,每10個網民就有2個在喜馬拉雅聽播客。截至目前,播客節目商業化模式仍在探索,變現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在此次招股書中,喜馬拉雅並未單獨提及播客所帶來的收入貢獻。

喜馬拉雅第四度衝擊IPO能否如願,又會對音頻行業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將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