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4.23,基金一季報基本披露完畢。目前看,全市場股票倉位呈現下滑的趨勢,2024Q1全部基金持有股票倉位爲20.51%,較上季度分別變動-1.10pct。從機構增持邏輯來看,主要聚焦在出海(商用車、造船、家電、工程機械)與高股息(煤炭、電力、石油開採)的方向以及貴金屬方向;減持主要集中在醫藥+部分科技邊緣品種。令人欣喜的是,除了高股息之外,基於產業全球競爭力的出海定價成爲機構新共識。具體來看:

  • 1、2024Q1機構投資者對於出海相關產業鏈明確增倉,“出海三條線,認準車船電”共識度仍在持續上升。具體來看,白電(+1.19pct)、造船(+0.23pct)、輪胎(+0.12pct)、重卡+客車(+0.34pct)、工程機械(+0.23pct)。

  • 2、2024Q1機構投資者對於上游資源品增倉主要來源於黃金(+0.96pct)增倉。從標的上看,主要爲紫金礦業獲得集中增倉。除此之外,石油石化(+0.38pct)仍然得到小幅增倉。

  • 3、2024Q1機構投資者對於泛新能源賽道品種出現倉位回補,主要集中於龍頭品種。主要體現在:鋰電池(+0.99pct)增配幅度靠前,主要是對於寧德時代的增配;光伏行業太陽能(+0.28pct)細分領域增持。

  • 4、2024Q1機構投資者對於大消費板塊並不明顯。其中,白酒(+0.23pct)、啤酒(+0.10pct)、航空鐵路(+0.10pct)均呈現小幅增長。

  • 5、2024Q1機構投資者對於AI+TMT相關品種的配置出現明顯分化,部分業績兌現度較高的板塊出現增配。其中光模塊(+0.70pct)、PCB(+0.32pct)、半導體設備(+0.27pct);消費電子、半導體、軟件、傳媒等均出現明顯減倉。

  • 6、2024Q1機構投資者仍然增配高股息類品種,當前仍是機構關注的重點方向。具體體現在:動力煤(+0.18pct)、電力(+0.64pct)增倉明顯。

此外,從消費型、TMT型以及新能源型基金的Q1調倉動向來看:

  • 1、此前重倉消費基金:Q1增倉白色家電(+2.03pct)、酒類(+1.29pct)、發電及電網(+0.82pct)、貴金屬(+0.70pct)、國有大型銀行(+0.40pct),減倉主要集中於醫療服務(CXO)、生物醫藥、消費電子。

  • 2、此前重倉TMT基金:Q1增倉新能源動力系統(+1.96pct)、電信運營(+0.99pct)、稀有金屬(+0.81pct)、計算機設備(+0.59pct)、貴金屬(+0.59pct)。減倉半導體、雲服務、計算機軟件。

  • 3、此前重倉新能源基金:Q1增倉新能源動力系統(+1.90pct)、貴金屬(+1.02pct)、發電及電網(+0.73pct)、電源設備(+0.73pct)、工業金屬(+0.68pct)。減倉半導體、醫療服務、計算機軟件。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泛新能源倉位佔比回升至30%左右,剔除主題性基金後倉位佔比回升至18%左右。

險提示:歷史結果不預示未來,統計過程存在誤差

透視A股 周度全觀察 :全新第106期

核心結論

估值分化指數:上週行業估值分化指數有所上升

全球市場概覽:上週A股漲跌互現,成交量較上一週有所上漲

市場風格:上週大盤風格相對佔優,金融風格佔優

貨幣市場:上週流動性邊際緊縮

基金髮行:上週再融資規模下降

市場情緒:上週A股換手率上升,美國恐慌指數上升

國債及外匯市場:上週國債收益率下降,人民幣貶值

資金流向:上週北向資金淨流出66.91億元

重要股東減持:上週紡織服裝減持最多

機構調研:近一個月機構密集調研家用電器行業

出口:2月分離設備出口持續增長

貨幣供給與社融:3月M2增速持平,社融增速下降

中游景氣:1-2月社會物流總額同比增長5.9%

險提示:政策不及預期,地域政治衝突超預期

完整清晰版《透視A股:周度全觀察》

請與國投策略團隊或對口銷售

說明:本文內容均來源於國投證券研究中心策略團隊所公開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

本文內容詳見報告原文證券研究報告《透視A股:Q1基金季報點評

報告發布時間:2024年4月23日

報告來源:國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擁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報告分析師:

聯繫人:黃瑋宗

感謝實習生賀心怡、明宇航、黃佳尚、劉霽萱對本文的貢獻

免責聲明

本訂閱號爲國投策略團隊的個人訂閱號。本訂閱號推送內容僅供專業投資者參考。爲避免訂閱號推送內容的風險等級與您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請勿使用本信息。本信息作者所在單位不會因爲任何機構或個人訂閱本訂閱號或者收到、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爲公司的當然客戶。

本訂閱號推送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接收人應獨立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在任何情況下,本信息作者及其所在團隊、所在單位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