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第一股,诞生了。

4月24日,出门问问(02438.HK)顺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据悉,出门问问此次发售价区间为每股3.7-4.1港元,最终定为3.8港元/股。但上市首日便破发,低开超21%报2.98港元。截至上午11点,跌幅略收窄报3.1港元/股,总市值为46.24亿港元。

无论如何,真格基金、红杉中国、SIG海纳亚洲、谷歌、歌尔股份……一批国内外知名财务投资方和战略投资方,将在2024年年度成绩单上添了一笔。

尽管上市首日遇破发,但出门问问还是广受投资人关注。出门问问于4月19日港股截止认购,当日便以超额认购超100倍收官,为港股重燃热火。创下了港股2023年至今,规模4000万美金以上发行超百倍的认购股记录,掀起港交所打新热潮。

与此同时,出门问问还引进了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和经开聚智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累计认购规模约9500万港元。同样按中位数定价,认购额度占总发行额的28.7%。

其中,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为一个境外投融资及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协调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后者是北京市政府成立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科技服务、产业园区运营、本地和国际合作等广泛的创新整合服务,立志做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经开聚智则是一家于2021年3月在江苏南京注册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主要专注于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其最终受益人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局。

众所周知,两大地方国资的加持是其对出门问问未来长期价值的最大肯定。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和南京也是出门问问唯二两个“中国主要营业地点”,南京更是出门问问的总部所在地。

作为南京跑出的AI独角兽,出门问问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将有超五成将用于AI相关研发投入。具体来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募集资金的约44.3%投入到扩大多模态大模型“序列猴子”的规模中;35.7%的资金将用于解决方案开发和市场扩张;10%的资金将用于寻求战略合作、投资和收购机会,以实现解决方案开发的长期增长战略;剩余10%则用于运营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自2月28日收获龙年首个IPO的战绩以来,出门问问是南京这座古都2024年跑出的第二个IPO,而展望未来,势必有更多IPO从南京走出。

01 谷歌前员工,收获一个IPO

这又是一个谷歌前员工回国创业的故事。

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今年47岁,现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行政官。作为一家科技企业的领袖,李志飞定然有其底气。

1999年从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李志飞又分别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攻读,并分别拿下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此后,李志飞2004年入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并辗转进入该校全球顶级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2010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李志飞凭借过往多年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科研能力拿到了位于美国诸多科技巨头企业的offer,在IBM、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谷歌等一众巨头中,李志飞最后选择了拥有全球最顶尖机器翻译团队的谷歌。彼时刚迈出象牙塔的李志飞想法也很单纯,“当时谷歌的产品影响力更大,再加上我自己对创业文化比较有兴趣,所以想去硅谷看看。”

于是在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李志飞都在谷歌担任Google Inc.(现称Google LLC)研究科学家,主要负责进行其语言翻译模型的算法研发。

一直怀揣着创业梦的李志飞,工作地谷歌无疑向其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借鉴。

2011年10月,在iPhone 4s面世的当天,苹果Siri也以智能语音助手的身份初次正式亮相,并成为当时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自此语音助手被大众认识。而在同时期,还在谷歌工作的李志飞就萌发过“人机对话”工具的念头,苹果Siri的发布坚定了李志飞的创业想法。   

于是在2012年,李志飞从谷歌离职后便开启了自己创业之路。李志飞一手创办的出门问问以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发力语音搜索软件,2012年起即从0到1开发声音信号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垂直搜索,是中国最早切入该领域的团队,该软件是AI CoPilot的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门问问产品还未见雏形之处,李志飞就凭借几个demo成功打动了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并拿下了1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此后更是接连有多位知名投资人成为李志飞身后坚实的合作伙伴。招股书显示,出门问问在IPO前共获得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5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SIG海纳亚洲、谷歌、国美光学、歌尔股份等。其中以“老东家”谷歌的出手最为瞩目。2015年,出门问问获得谷歌注资,这是谷歌在华为数不多的投资之一。

数据显示,出门问问的投后估值从2013年2月的510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9月的7.57亿美元。意味着在短短6年时间,估值翻了150倍。

招股书股权架构显示,IPO前,SIG海纳亚洲持有出门问问17.03%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谷歌持股13.26%;红杉资本持股10.92%;歌尔股份通过香港歌尔泰克持股10.03%;此外,真格基金持股3.07%;Digital Growth通过GWC持股2.93%;晋盟控股持股2.47%。

李志飞则通过Mobvoi Limited持有出门问问26.72%的股份,联合创始人李媛媛通过CMWW Limited持股3.02%,CTO雷欣则通过Amberlei Limited持股3.00%。且上述三位股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出门问问约32.74%的股份。

02,AIGC第一股,来自南京

“AIGC第一股”,是出门问问此次IPO的最大卖点。

尽管市面上已有上市公司上线AIGC产品,甚至AIGC业务收入占比也只占出门问问年度总收入的8%。但这并不影响出门问问在AIGC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出门问问所言,“就中国的AI市场而言,我们主要与专门从事互联网及AI相关服务的跨国技术公司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竞争。我们相信,我们已超越这些竞争对手。”此外,出门问问还强调,自己是“中国最早一批起步、营收最高的专注于AIGC技术的AI公司”,以及“亚洲开发AI CoPilot的先行者,引领提供个性化AI助手的发展方向”。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AIGC产品及服务的收入计,出门问问于2022年排名第一,并在中国推出首个已商业化的AIGC应用程序。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就消费者及内容创作者使用的已商业化的AIGC应用程序的数量而言,出门问问排名第二,并为用户提供最多样化的AIGC商用模式。

目前,出门问问有魔音工坊、Dupdub、魔撰写作这三个商业化AIGC应用,商业化模态包括音频、文本、视频、数字人这四大类。如其所言,“我们是亚洲具有建立具有多模态生成能力的大模型能力的市场参与者之一。”

而出门问问总部所在地南京,也将顺利收获一个AIGC首股。

实际上,南京与出门问问“携手”的时间只有寥寥数年。因为出门问问是2020年才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志飞则是在2021年对外宣布在南京经开区新港高新园启用全国总部,并将以南京为中心全面展开推进包括研发、供应链、销售与企业服务等在内的核心业务。   

由此,南京迎来一只AI独角兽。

在过去几年,南京给予出门问问的支持也不少。招股书明确提及,“截至2021年、2022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持续经营政府补助3420万元、890万元、1970万元,主要是南京市政府的资助。于往绩记录期间,我们自南京市政府获得的政府补助主要包括运营及研发补贴,其对本集团财务表现有重大影响。”

自然,南京也对出门问问的部分补贴设定了若干条件,如在当地工商部门完成法定程序后,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本集团总部企业及实现一定水平的收入。“我们有关办公室及研发基地的租赁费用、人才住宿及总部企业土地购买价格亦获得补贴。补贴须进一步继续满足若干持续条件,主要包括本集团持续从事其主要业务及按照南京市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补贴资金。”

此次IPO,出门问问引入的基石投资者之一经开聚智,背后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局。这足见南京对出门问问的合规发展和经营前景的认可,受益于政府支持、国家鼓励,出门问问正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03 南京正排队IPO

AIGC首股落在南京并非偶然,出门问问不过是南京创投繁荣景象的一抹缩影,在出门问问身后,有一批IPO蓄势待发。

以出门问问所在的南京经开区为例,作为南京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强引擎,南京经开区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强化科技企业引育,抢抓创新平台布局,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已有包括出门问问在内的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南京经开区。这里已成为江苏省集聚度最高、创新动能最强、综合配套最佳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之一。而这些企业都将是南京IPO名单上的“种子选手”。

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这座有着千年古韵的金陵城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优势,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2020年,《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公布,在原来“4+4+1”主导产业体系基础上,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八大产业,提出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八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长20%左右,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若干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链条。

“八大产业链”的提出,极大程度促进了上述产业在南京的发展,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等产业,近年来吸引着各行各业投资人络绎而来,南京创投力量得以崛起。

近年来,南京也在不断推进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充分发挥《关于对独角兽、瞪羚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激励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独角兽、瞪羚企业政策激励。   

2018年,南京首次启动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六年来,在省、市独角兽瞪羚的政策浇灌下,独角兽、瞪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总额保持稳步增长。2022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营收总值超过2000亿元,2020年、2021年、2022年营收总额增长率分别为52.1%、52.6%、32.9%,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韧性。

2024年1月,南京市发布2023年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全市共有594家企业脱颖而出,包含独角兽企业18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18家、瞪羚企业358家。回看2018年,这份榜单首次发布时,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仅有64家。从64家到594家,这些“新物种”企业成为南京创新企业矩阵的重要一环,成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然,独角兽企业培育成熟的标志是实现上市,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23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上市公司在市上市公司总数中占比达57.1%,较2020年增长11.6%。六年来,南京市共计28家独角兽瞪羚企业成功“毕业”(不含新三板),总市值近3000亿元。

随着南京“新物种”企业队伍的愈发壮大,潜在IPO企业也在排兵布阵。换言之,未来将有源源不断的IPO从南京跑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冯晓亭,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