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朱允炆繼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

其實關於朱允炆的繼位,淮下書生之前用兩期視頻詳細地講過,基本上所有因素都考慮到了。今天,書生就他們討論的這個問題,再糅合起來說一說。

首先,“嫡長子繼承製”來自於西周的宗法制,後世每個王朝對此的解釋也不太一樣,但核心不變。

宗法制

而我們要研究朱允炆這個案例,無非就是看看太子死後,嫡長孫是否就是第二順位繼承人。

嫡長孫

《左氏春秋》記載:“太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長立。”

意思就是太子死了,就立嫡次子,沒有就立年長的庶子,這裏沒有提到嫡長孫。

《左氏春秋》

歷史也印證了,從秦朝至唐朝,只有兩位嫡長孫在父親死後被立爲太孫:一個是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一個是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

拓跋濬和蕭昭業

也就是說,在唐朝之前,如果太子沒能繼承皇位,更多的還是選擇太子的弟弟繼位,而不是太子的兒子。

這其實也很好解釋,因爲一般沒能繼承皇位就薨逝的太子,不是無子就是兒子年幼。畢竟國有長君,纔是社稷之福,而主少國疑,政權內部就不會穩定。

所以,古人其實很聰明,他們以嫡長子繼承製爲基礎,考慮各種因素後,再選擇最佳繼承人。

到了唐朝,《唐律疏議》記載:“無嫡子,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准此。”

《唐律疏議》

這才徹底把繼承順序確定了下來,也就是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子等等以此類推。

宋朝延續了唐朝的繼承法,當然也有一個特例,就是宋孝宗的太子趙愭死後,宋孝宗放棄了年幼的嫡長孫趙挻和嫡次子趙愷,直接立嫡三子趙惇爲太子,也就是宋光宗。

宋光宗趙惇

唐宋把繼承順序確立後,遼國的天祚帝、金國的完顏璟、完顏鏗,明朝的朱允炆,都是在自己的太子父親死後,被立爲繼承人。

這也證明了,朱允炆繼位是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明史·劉三吾傳》記載:“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羣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

《明史·劉三吾傳》

從中可以看出,朱允炆作爲世嫡繼承大統,是符合禮的,這個禮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有人說朱標是大宗,只要他這一脈不斷,老二老三就沒有機會,這麼說也不對。朱標還沒有成爲皇帝呢,他談什麼大宗?你記住了,所有的父死子繼都不能算是小宗入大宗。兄終弟及或者其他藩王入繼,那才叫小宗入大宗。

大宗的原點,是現任皇帝,而不是皇帝的兒子。

朱標劇照

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並不是嫡長房繼承製,最明顯的就是嫡次孫、庶孫的順位繼承要排在嫡次子和庶子之後。

其實對朱允炆繼位的質疑,往往和牛人朱棣有關。後來的永樂大帝文治武功,確實出彩,很多人因此認爲老朱當初就應該傳位給兒子朱棣而不是孫子朱允炆。

朱棣

實際上,即使老朱立兒子,也輪不到老四朱棣,因爲當時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都還活着。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太祖常有意易儲,劉三吾曰:‘若然,置秦、晉二王何地?’”意思就是,你真想立兒子爲繼承人,你也必須先從嫡次子朱樉開始,朱棣就往後捎一捎吧!

《明史紀事本末》

而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這兩兄弟,不是多行惡事,荒唐無度就是殘忍暴戾,濫殺無辜,很明顯,不符合仁君形象。

好兒子輪不上,差兒子不想給,而立皇孫,既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又不需要打破塞王戍邊的軍事格局,更容易得到文官們的支持。

塞王戍邊

只不過朱允炆的大聰明操作,辜負了他爺爺的一片苦心,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