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張家口日報

身邊的長城

張家口的秦漢長城

王宸胤

華北平原有戰國時期修築的趙北長城和一部分燕北長城,秦始皇萬里長城是在這些戰國時期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而漢代長城也是利用了秦始皇長城。所以華北平原上的秦漢長城在很多地方都與戰國時期的趙北長城和燕北長城相疊壓。

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曾多次到張北縣考察秦漢長城,他發現,秦漢時期的長城大多爲漢長城疊壓在秦長城之上,這是有依據的。董耀會還到魚兒山去考察過,他發現魚兒山位於“壩頭”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其北是內蒙古高原,其南是華北平原。長城就修建在壩上的壩頭位置,成爲草原與農耕地帶的分界線。

考察時,董耀會爬上魚兒山壩頂的烽火臺,測量其海拔高度爲1850米。這裏是連接草原與中原的重要通道,自古即爲兵家必爭的交通要塞。張北縣域內發現的108千米長城,初步認定有戰國、秦、漢、北朝、金、明等多代長城。在一個縣的範圍內有這麼多朝代的長城並不多見,因此,張北縣的長城遺址對長城研究具有標本意義。

劉邦立國之後,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自率32萬大軍北逐匈奴,反被冒頓40萬騎圍困七天七夜,無力解脫,最後不得不遣使,以厚禮疏通冒頓閼氏。冒頓聽取閼氏之言,解開包圍圈的一角,劉邦及漢軍才得以脫圍。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爲什麼匈奴沒有直接抓了劉邦、打敗漢軍,反而故意放他逃走?冒頓,一個能弒君奪位的草原首領,會聽信婦人之言、改變主意嗎?實際上,匈奴並沒有要消滅漢朝的計劃,沒有對中原經濟進行徹底破壞的預謀。相反,他們是想長期地、持續不斷地從中原獲取農業、手工業產品。他們時常背約、劫掠邊郡,是爲了迫使漢朝每年按時將各種農產品、手工業產品運送到匈奴的王庭。

白登之圍後,漢高祖深知無力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故採取和親政策來緩解與匈奴的衝突。之後呂后、文帝、景帝直到武帝初年,都採取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但和親並不能完全解決雙方的矛盾。匈奴時有背約,入塞騷擾。因此,漢朝也從未放棄用長城來構建農牧雙方的秩序。

在張家口的其他地區還有東漢時期的長城。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對內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對匈奴也採取了積極的防禦措施。

飛狐口是飛狐道最狹窄的地方,位於今天蔚縣和淶源縣交界處,是一個地形險要的山隘關口。飛狐口南北方向有一條長約60千米的狹窄山谷被稱爲“飛狐陘”,爲著名的太行八陘之一。東漢時候,光武帝兩次派兵修治飛狐道,加強對匈奴的防禦。

秦漢長城在華北平原主要位於河北省境內,基本處於遺址狀態。根據國家長城資源調查成果認定,河北境內的秦漢長城東起承德市平泉縣,經承德市承德縣、雙橋區、鷹手營子礦區、興隆縣、雙灤區、隆化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灤平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張家口市沽源縣、赤城縣、崇禮區,西迄張北縣。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漢長城分佈,主要是黃土夯築而成,有些地方也有壕塹的形式。

董耀會特別提出,對這些長城遺址,在沒有新的考古證據的情況下不宜做出斷代的過度解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