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 曹方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心慌、心悸是臨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年輕化趨勢,常因熬夜、工作壓力大等因素而加重。心爲君主之官,主血脈,司神明;脾主運化,主統血,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慌、心悸是年輕人心悸的常見證型。筆者在臨牀上通過鍼灸健脾養心,治癒了多例心悸患者,現整理驗案一則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衡某,女,35歲,2024年4月16日初診。主訴:心慌1周,加重2天。患者1周前因夜晚加班並飲用奶茶導致入睡困難,出現心慌、夢多,醒後自覺體乏無力,精力不濟,又連續熬夜、加班2天,心慌症狀加重。刻下:心慌,胸悶,自訴心臟有跳出感,失眠,伴有氣短,頭暈、頭痛,平素脾氣急躁,怕冷,納一般,食後腹脹,二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沉細。心電圖檢查無異常。

診斷:心悸(心脾兩虛證)。

治則:健脾養心,安神定悸。

治法:鍼灸並用,補法。取穴神門、內關、心俞、脾俞、膻中、足三里、太沖。

操作:患者仰臥位,取神門、內關、膻中、足三里、太沖;俯臥位,取神門、內關、心俞、脾俞。選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鏽鋼鍼灸針,心俞、脾俞、膻中三穴斜刺,其他穴位均爲直刺,足三里、脾俞、心俞處採取溫和灸。仰臥位和俯臥位交替取穴,輕刺得氣後視各穴予提插捻轉補法,手法柔和、適中,留針30分鐘,期間諸穴行鍼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當日鍼灸後,心慌症狀當即消失,頭痛、頭暈緩解,4月17日、4月18日、4月20日和4月21日各鍼灸1次。4月19日因熬夜加班,心慌略有反覆,後經2日連續鍼灸治療,心慌、胸悶消失。患者共經5次鍼灸治療後,心悸症狀消失,失眠、體乏無力改善,腹脹減輕。囑其日常生活按揉神門、內關、足三里,鞏固療效。

按 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病情較輕者爲驚悸,病情較重者爲怔仲,臨牀一般多呈發作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常伴有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中醫認爲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髒關係密切,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心陽不振等心臟本身問題,亦或他髒病變累及心臟,均會發爲心悸。本病可分虛實兩類,虛實之間常相互夾雜或轉化,虛證多因氣、血、陰、陽虧損,心失所養而致,實證多因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本案患者便是平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加之脾氣急躁,肝失疏泄,復因熬夜、加班,心血虧耗,致使心失濡養而發病,故治以健脾養心,寧神定悸。

鍼灸治療心悸療效顯著,不僅能緩解、控制症狀,而且對心悸本身也有調整和治療作用。神門爲心經原穴,是臨牀上調神的重要穴位;內關爲心包經絡穴,又爲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是治療心、胸、胃的常用穴位,二穴相配有寧心通絡、安神定悸之效。膻中爲心包募穴,臨近心臟,與心經原穴神門配用,有調心安神定悸之效;又可與心俞相配,寓“陰病行陽”之義,補益心氣而安神。脾俞、足三里補益心脾,益氣安神。太沖爲肝經原穴,可疏肝理氣解鬱,暢達情志,增加療效。結合患者體質,針刺同時配合艾灸,起溫通經絡、溫補氣血以定悸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