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顾名思义,秦始皇,顾名思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一生功勋无数,称他为帝王中的巨无霸也毫不不为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等人也是建立了一个繁荣富裕的大帝国,入选中国古代知名帝王,我想大多数人也没什么异议。

但汉武帝刘彻作为“文景之治”之后的第一任帝王,他既不是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是开疆扩土的帝王,也不是如后来的光武帝刘秀那样,是振兴光复汉室的帝王。那么他何德何能,能成为我国杰出帝王的代表?

我想真正让汉武帝刘彻留名青史的,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封建统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外。剩下的就是对战匈奴,打破了汉朝建国七十年以来的国威沦丧,民族存在感极低的状态。从而,让一个民族有了秉立千秋的自信。

汉武帝

但百因必有果,作为后世之人的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汉武帝刘彻,是否在一上台就想着和匈奴人决战到底?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历史上的汉武帝还真的考虑和实行过,对匈奴人去妥协。在经历过惨重的教训以后,让他明白了与狼为伴,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必须除之而后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因为还真有人对卫青和汉武帝说过这话,此人就是汉景帝时的名臣韩安国。

他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为梁王手下大将,在梁都保卫战中立有大功,后又多次成功调解了窦太后、汉景帝与梁王刘武这一家子麻烦人物间的矛盾,政治智商那可不是一般的高。

汉景帝刘启

另外,韩安国为人严谨持重,是个坚定的防御派保守派。安国安国,维持国家安定团结反对军事冒险正是韩安国一贯的政治表现。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韩安国进入朝廷担任御史大夫。匈奴军臣单于遣使前来求取和亲,武帝乃召集群臣,展开了一场关于匈奴和战的大讨论。

没想到会议伊始,主管外交的大行令王恢就率先站了出来,对和亲表示坚决反对,说:“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背约;似此反复无信,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王恢本身就是燕国人士,再加上多年戍守边疆,所以对匈奴人的本性早就了然于胸。再加上他高居“外交部长”一职,所以他的发言还是相当让人信服的,刘彻不停地以点头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王恢意见的认可。

匈奴和亲

御史大夫韩安国这时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匈奴迁徙有如飞鸟,难得而制之也。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易为匈奴所乘。此危道也。不如和亲。

刘彻此时无奈的笑了笑:管外交的王恢想打仗,以打仗成名的韩国安却想着和敌人和亲,真是相当的有意思?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算正常。韩国安常年在边境守卫,自然是知道匈奴人的勇猛,内心有所顾忌也是正常的。事情发展到最后,还是以朝廷内部大多数官员支持韩国安议和求亲的结果结束。

黄老信徒窦太后虽然早已经化为一抔黄土了,但朝臣们已经习惯了文景时代的休息无为,息事宁人的执着精神,猛地叫他们转过弯儿来,那还真不容易。

韩国安剧照

最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没有违背众人的意愿,选择了与匈奴人和亲以换取和平。从此,汉匈关系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汉政府不但答应与匈奴互通关市,还遣使赠送了大量财物,以至匈奴全民亲附汉朝,往来塞下,长城内外顿成一片友好和谐,民族大团结的欢乐之景。

然而一切都是虚假的现象,眼前的和平只是敌人用来迷惑你的假象。与匈奴以和亲方式换来的和平时间还未多长,汉匈之间就又爆发了马邑之谋。

看来,匈奴本性是改变不了的,汉朝与匈奴人的大战是在所难免。接下来就是名将卫青出场,一场龙城之战,打出了大汉王朝的气魄,一时间鹰派崛起,鸽派失势。

受尽了屈辱戏弄的汉武帝算是彻底清醒下来,眼前的苟合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和平。既然国家怎么多的主和派,那么就派这个主和派去攻打匈奴。所以很快汉武帝就认命了之前一直赞成和亲的韩国安,去渔阳这个地方担任材官将军。

初到渔阳的韩国安,也是不负使命,一下子就打出了汉朝的气势,首战就重创了匈奴部队,打的匈奴人匆忙逃窜。不光如此,韩国安在打败了匈奴人以后,还捉到一批俘虏,给大门带来了一个好信息:“匈奴主要军力,听闻汉王朝派大兵出征,匈奴主力早已经退却到漠北深处,不敢在与汉王朝为敌。”

听到这番话的韩国安是相当的兴奋,也不仔细思考事情是否真实,就把这一喜讯马不停蹄的呈送到了汉武帝那里。并且向汉武帝汇报到,眼下正是秋季农忙时节,百姓家里的青壮劳动力都在军营里。现如今匈奴人已经溃败,所以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士兵。所以,特地请求皇帝批准这些士兵暂时回家农忙。

不光如此,他还还相当放心的只留下700士兵驻守在渔阳这个地方。看到这,子钰只能认为这个韩国安实在是太天真了。他注定会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秋天,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秋天,是中原地区粮食丰收的时候,匈奴人的战马经过春夏两季水草的喂食,也早已经是兵强马壮;正所谓月黑风高杀人夜,秋高马肥抢粮时,迫于生存的压力,匈奴人怎么可能放弃捞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出所料,汉廷这边方刚刚罢屯兵不到一个月,就传来之前溃败的匈奴人磨刀霍霍的杀了过来。是年秋,匈奴人以二万骑兵侵入汉朝的东北边境,当场斩杀辽西太守,俘虏百姓二千余人,后来又闯入渔阳、雁门等地,进行洗夺。

三郡刚刚丰收的粮食,就被奸诈的匈奴人一抢而光。材官将军韩安国大意的只留下七百人戍守边境,匈奴人如入无人之境,随意进行抢杀。这正是应了一句老话“你罢兵,我杀人,莫错过了好时光;你农忙,我抢粮,为谁辛苦为谁忙”?

韩安国的一再溃败,让他羞愧交加,最后竟然被气得吐血身亡,想来也是憋屈的很。

卫青的龙城之胜与韩安国的渔阳之辱充分的证明了:面对贪得无厌的匈奴人,只能针尖对麦芒,与之拼力决战。一味地忍辱求和是注定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从此,以汉武帝领导的西汉王朝上下终于统一了思想,不再瞻前顾后,战和无定,结果一时间,锐勇轻死之士充满朝廷,保守派彻底没了戏。也是从那时开始,攻守易形,汉王朝打的匈奴人落荒而逃,真正地给了一个民族鼎力千秋的自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