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顧名思義,秦始皇,顧名思義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一生功勳無數,稱他爲帝王中的巨無霸也毫不不爲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等人也是建立了一個繁榮富裕的大帝國,入選中國古代知名帝王,我想大多數人也沒什麼異議。

但漢武帝劉徹作爲“文景之治”之後的第一任帝王,他既不是像漢高祖劉邦那樣,是開疆擴土的帝王,也不是如後來的光武帝劉秀那樣,是振興光復漢室的帝王。那麼他何德何能,能成爲我國傑出帝王的代表?

我想真正讓漢武帝劉徹留名青史的,除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封建統治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外。剩下的就是對戰匈奴,打破了漢朝建國七十年以來的國威淪喪,民族存在感極低的狀態。從而,讓一個民族有了秉立千秋的自信。

漢武帝

但百因必有果,作爲後世之人的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漢武帝劉徹,是否在一上臺就想着和匈奴人決戰到底?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歷史上的漢武帝還真的考慮和實行過,對匈奴人去妥協。在經歷過慘重的教訓以後,讓他明白了與狼爲伴,是不可能得到安寧的,必須除之而後快。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因爲還真有人對衛青和漢武帝說過這話,此人就是漢景帝時的名臣韓安國。

他曾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爲梁王手下大將,在梁都保衛戰中立有大功,後又多次成功調解了竇太后、漢景帝與梁王劉武這一家子麻煩人物間的矛盾,政治智商那可不是一般的高。

漢景帝劉啓

另外,韓安國爲人嚴謹持重,是個堅定的防禦派保守派。安國安國,維持國家安定團結反對軍事冒險正是韓安國一貫的政治表現。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韓安國進入朝廷擔任御史大夫。匈奴軍臣單于遣使前來求取和親,武帝乃召集羣臣,展開了一場關於匈奴和戰的大討論。

沒想到會議伊始,主管外交的大行令王恢就率先站了出來,對和親表示堅決反對,說:“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背約;似此反覆無信,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王恢本身就是燕國人士,再加上多年戍守邊疆,所以對匈奴人的本性早就瞭然於胸。再加上他高居“外交部長”一職,所以他的發言還是相當讓人信服的,劉徹不停地以點頭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王恢意見的認可。

匈奴和親

御史大夫韓安國這時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匈奴遷徙有如飛鳥,難得而制之也。今漢行數千裏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易爲匈奴所乘。此危道也。不如和親。

劉徹此時無奈的笑了笑:管外交的王恢想打仗,以打仗成名的韓國安卻想着和敵人和親,真是相當的有意思?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也算正常。韓國安常年在邊境守衛,自然是知道匈奴人的勇猛,內心有所顧忌也是正常的。事情發展到最後,還是以朝廷內部大多數官員支持韓國安議和求親的結果結束。

黃老信徒竇太后雖然早已經化爲一抔黃土了,但朝臣們已經習慣了文景時代的休息無爲,息事寧人的執着精神,猛地叫他們轉過彎兒來,那還真不容易。

韓國安劇照

最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沒有違背衆人的意願,選擇了與匈奴人和親以換取和平。從此,漢匈關係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漢政府不但答應與匈奴互通關市,還遣使贈送了大量財物,以至匈奴全民親附漢朝,往來塞下,長城內外頓成一片友好和諧,民族大團結的歡樂之景。

然而一切都是虛假的現象,眼前的和平只是敵人用來迷惑你的假象。與匈奴以和親方式換來的和平時間還未多長,漢匈之間就又爆發了馬邑之謀。

看來,匈奴本性是改變不了的,漢朝與匈奴人的大戰是在所難免。接下來就是名將衛青出場,一場龍城之戰,打出了大漢王朝的氣魄,一時間鷹派崛起,鴿派失勢。

受盡了屈辱戲弄的漢武帝算是徹底清醒下來,眼前的苟合並不能給國家帶來和平。既然國家怎麼多的主和派,那麼就派這個主和派去攻打匈奴。所以很快漢武帝就認命了之前一直贊成和親的韓國安,去漁陽這個地方擔任材官將軍。

初到漁陽的韓國安,也是不負使命,一下子就打出了漢朝的氣勢,首戰就重創了匈奴部隊,打的匈奴人匆忙逃竄。不光如此,韓國安在打敗了匈奴人以後,還捉到一批俘虜,給大門帶來了一個好信息:“匈奴主要軍力,聽聞漢王朝派大兵出征,匈奴主力早已經退卻到漠北深處,不敢在與漢王朝爲敵。”

聽到這番話的韓國安是相當的興奮,也不仔細思考事情是否真實,就把這一喜訊馬不停蹄的呈送到了漢武帝那裏。並且向漢武帝彙報到,眼下正是秋季農忙時節,百姓家裏的青壯勞動力都在軍營裏。現如今匈奴人已經潰敗,所以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士兵。所以,特地請求皇帝批准這些士兵暫時回家農忙。

不光如此,他還還相當放心的只留下700士兵駐守在漁陽這個地方。看到這,子鈺只能認爲這個韓國安實在是太天真了。他註定會爲自己的疏忽大意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秋天,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是收穫的季節;但對於遊牧民族的匈奴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秋天,是中原地區糧食豐收的時候,匈奴人的戰馬經過春夏兩季水草的餵食,也早已經是兵強馬壯;正所謂月黑風高殺人夜,秋高馬肥搶糧時,迫於生存的壓力,匈奴人怎麼可能放棄撈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出所料,漢廷這邊方剛剛罷屯兵不到一個月,就傳來之前潰敗的匈奴人磨刀霍霍的殺了過來。是年秋,匈奴人以二萬騎兵侵入漢朝的東北邊境,當場斬殺遼西太守,俘虜百姓二千餘人,後來又闖入漁陽、雁門等地,進行洗奪。

三郡剛剛豐收的糧食,就被奸詐的匈奴人一搶而光。材官將軍韓安國大意的只留下七百人戍守邊境,匈奴人如入無人之境,隨意進行搶殺。這正是應了一句老話“你罷兵,我殺人,莫錯過了好時光;你農忙,我搶糧,爲誰辛苦爲誰忙”?

韓安國的一再潰敗,讓他羞愧交加,最後竟然被氣得吐血身亡,想來也是憋屈的很。

衛青的龍城之勝與韓安國的漁陽之辱充分的證明了:面對貪得無厭的匈奴人,只能針尖對麥芒,與之拼力決戰。一味地忍辱求和是註定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從此,以漢武帝領導的西漢王朝上下終於統一了思想,不再瞻前顧後,戰和無定,結果一時間,銳勇輕死之士充滿朝廷,保守派徹底沒了戲。也是從那時開始,攻守易形,漢王朝打的匈奴人落荒而逃,真正地給了一個民族鼎力千秋的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