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黑色餐具不能用? 監管不分顏色!

任翀

視覺中國 ■“餐具是否黑色”不是“是否廢料生產”的依據

■一次性餐飲具產品合格率平均可達99%,未見黑色或彩色的餐飲具合格率較低的情況

上海闢謠平臺

最近,“黑色的外賣餐具”成爲熱搜主角。部分博主發佈短視頻或圖文稱,不能使用黑色或彩色的外賣餐具,因爲它們是用回收來的廢塑料製作的,黑色或彩色是爲了掩蓋廢料的原始顏色。

這是真的嗎?上海闢謠平臺調查發現,網傳說法並不準確,存在誇張與誤導。

連年抽查,總體合格率較高

記者隨機收集了不同品牌的外賣餐具餐盒發現,黑色、白色與透明色餐具(含餐勺)最爲常見。其中,大部分品牌餐飲提供的一次性餐飲具都標註了實際生產企業等信息。

顏色不同的餐具質量有差異嗎?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及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的公開信息可知,監管部門每年都會對一次性餐飲具進行抽查,包括一次性餐盒、紙杯、竹木筷等。抽檢指標包括總遷移量和重金屬、高錳酸鉀消耗量、脫色試驗、負重性能、標識標籤等。前三個指標主要與食品安全有關,主要指在特定條件下,一次性餐飲具是否會析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負重性能則涉及產品在盛裝食物或飲料時,是否會出現變形等;標識標籤則與企業的“身份”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監督抽查不僅每年進行,而且尤其注重對一次性餐飲具主要產業帶的監督抽查;相關抽查也不區分餐具顏色,各種顏色的一次性餐飲具都處在同等監管之下。

抽查結果顯示,一次性餐飲具產品的合格率總體較高,平均可以達到99%。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去年7月公佈的抽查結果爲例,共抽查40批次本市生產、銷售的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產品,其中生產領域10批次,實體銷售19批次,電商銷售11批次,未發現不合格。

再看監管部門披露的不合格產品,會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負重性能和標識標籤不符合規範,只有個別產品出現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總遷移量和重金屬、高錳酸鉀消耗量、脫色試驗等項目不合格。

綜上可見,就全國範圍看,一次性餐飲具的合格率較高;從官方通報看,也沒有黑色或彩色的餐飲具合格率較低的情況。也就是說,網傳視頻或帖子裏所說的“黑色餐具不能用”並不準確。

燃燒後冒黑煙的就是毒餐具?誤導

還有賬號稱,想判斷一次性餐飲具是否爲廢料生產,可以“用火點燃相關餐具,如果冒黑煙,就說明是廢料生產,有毒”。以上說法遭到專業人士的質疑。

材料工程師曹望北指出,隨着塑料再生技術不斷發展和評估檢測方法的完善,以PET爲代表的回收塑料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在取得法律認可和符合法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爲食品接觸製品進行使用。不過,目前我國和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未對回收塑料能否用於食品接觸製品的再生生產進行明確規定。因此,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農業食品標準化研究所2022年撰寫《國外食品用PET瓶原級再利用監管策略及對我國的啓示》一文建議,國內應該參考歐美和日本的法規、標準文件及測試方法,建立我國再生PET的風險評估體系,逐步制定國內再生PET材料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具體就塑料餐具而言,“是否黑色”不是“是否廢料生產”的依據。至於“廢料生產的餐具燃燒後冒黑煙”,完全是誤導。以常見的飲用水透明PET瓶爲例,其完全燃燒的最終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完全燃燒時會生成炭黑,形成“黑煙”。可見,燃燒後形成“黑煙”不是判斷餐具是否有毒有害的依據。

上海闢謠平臺在調查時發現,在發佈“黑色外賣餐具不能用”的賬號中,有相當一部分從事塑料包材生產;而且相關說法早在數年前就開始傳播,發佈套路與近期的很是類似:先是拋出“不能用黑色餐具”“黑色餐具來自廢料”的結論,然後用“業內人士”“良心爆料”等方式強調其所說內容的可靠性,最後介紹自家的產品。

以上種種顯示,“黑色一次性餐飲具不能用”很可能是相關賬號爲了博眼球帶貨而炮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一次性餐飲具整體合格率較高,但錯誤的使用方法仍可能帶來風險。如不建議重複使用塑料一次性餐飲具,也不要將食物長期置於塑料一次性餐飲具中。使用塑料餐盒加熱飯菜時,建議取下餐盒蓋。有些餐盒的盒體以聚丙烯(PP)製造,但盒蓋卻以聚苯乙烯(PS)製造,好處是盒蓋透明且硬,並可降低成本,弊端則是聚苯乙烯(PS)不能耐受高溫。

當然,爲減輕環境污染,建議公衆儘量減少使用一次性餐飲具。

本報記者 任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