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我們在非公醫療市場做了將近15年的時間,可以確定行業正在經歷重新洗牌。新冠疫情導致了許多機構關閉,但也讓市場變得更加理性、健康。”近日剛剛結束的中國大健康產業領軍人物千人大會暨第四屆博鰲大健康論壇上,GE醫療中國非公醫療業務全國銷售總經理柳斌表示。

伴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龐大市場需求,非公醫療已經逐漸成爲國內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參與者。據《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22年,我國民營醫院診療人次達到6.3億人次,入院人次數達到3794萬人次。

這場行業早有預期的“淘汰整合”,也意味着非公醫療力量正在由過去的“數量比拼”向如今的“質量提升”邁進。

那麼,處在轉折期內的非公醫療機構,應該如何參與這一進程?

非公醫療進入淘汰整合期,

向精細化方向轉型是定局

過去的十餘年間,非公醫療行業的機遇總體來自於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定位眼科、口腔、醫療美容等專科賽道的差異化優勢,也讓非公醫療機構無需、且不必要與公立醫療機構形成直接競爭。

但這兩年,非公醫療行業從業者們觀察到的一個明顯趨勢是,公立醫療機構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體檢、康養等領域,“蠶食”原本屬於自己的市場;加之3年新冠疫情帶來的門診量萎縮、防疫開支和高昂的運營成本壓力,非公醫療機構的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境地。

“相較5年前而言是舉步維艱。”GE醫療中國副總裁、非公醫療業務總經理戴紅東如此概括非公醫療市場現狀。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數據顯示,僅2024年以來,就有數十家民營醫療機構宣告破產清算,其中不乏一些規模大、定位高端服務的醫院。

當淘汰整合已然成爲定局,如何走出現有定位,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本次大會上,來自不同專科服務的非公醫療機構從業者們整體認爲:更新的技術、更好的醫療整合方案,以及更極致的服務仍然是行業走差異化發展之路的根基。在此基礎上,細分領域內其實還留有許多可以運作和發展的空間。

一齡醫院管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李瑋表示,在“更精細化的消費型醫療場景”,醫療升級需求其實仍然很旺盛。因此,非公醫療應該要更聚焦到疾病管理的前中後一體化管理,全力構建整合連續型和整合聯繫型醫療服務體系,這樣纔會形成有特色化的競爭優勢。

具體而言,當非公醫療開始朝着精細化方向發展,首先對配套醫療設備、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李瑋向36氪解釋了其中的邏輯:當前,高淨值客戶其實“非常認品牌,對前沿創新藥、設備,乃至世界五百強企業各自特點的瞭解程度都非常高”。尤其是在海南博鰲的特殊背景環境下,患者就是“爲了先進、尖端和權威而來”,這意味着企業需要拿出對等的、許多內地醫療機構無法提供的綜合解決方案。

他以一齡醫院瞄準的是“精準檢測和整合干預”兩個差異化方向進一步舉例介紹稱,在樂城特許制度下,一齡集團很早就開始引進GE醫療的CardioGraphe心血管CT、SIGNA Architect核磁共振和疾速高清128層CT等設備,並搭載AI系統,用於心臟結構檢查;此後,沿着消費型醫療的方向,集團又逐步引進了鉬靶檢查、乳腺機等設備,更早實現腫瘤篩查,並及時介入治療。

名流健康產業集團總裁吳家香也認爲,“同質化運作必然沒有出路”。他以公司主營的體檢業務舉例介紹稱,如果仍按照一線城市綜合門診或連鎖型健檢機構現行的綜合體形式運營思路發展,未來“不會很樂觀”,但如果能形成自己的特點,比如鎖定高淨值客戶人羣,或向政策端重點關注的中醫康養等方向傾向,構建獨特的護城河,就還留有一定機會。

下沉市場仍待挖掘,

聯手器械廠商成爲新方向

非公醫療機構走向“基層”,正在成爲另一大趨勢。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發佈了《民間投資引導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提出要促進民間資本在醫療、養老、旅遊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社會事業項目;地方層面,浙江、河北、雲南等超過10地接連發佈政策支持非公醫療發展,尤其是加速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內的均衡佈局。

落實到執行層面,這首先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條件、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着,如果非公醫療機構想要“喫下”這一塊市場,需要面對與熟悉的傳統高端醫療服務截然不同的市場需求,在“價格夠低、質量更好、內容更多”等多個條件中做出取捨和平衡。

與器械企業合作,是行業公認的一種快速強化基層醫療能力的方式,能夠在獲得滿足基層醫療需求的服務能力的同時,通過“移動場景的變化”,讓服務觸及到社區甚至鄉鎮,從而更好地進行獲客引流,爲醫院創造價值。

李瑋提到了一齡醫院當前正在和GE醫療合作開展的移動體檢車項目,比如針對女性乳腺癌、宮頸癌“兩癌篩查”,體檢車會配套鉬靶檢查,逐層對乳腺組織進行掃描,最終形成三維立體圖像。“爲了更方便醫生判讀,我們的體檢車還搭載了AI技術,將一些高危結節提前標記出來。整個體檢車可以把乳腺、宮頸和婦科檢查全部完成,流程僅需20分鐘。現在,這個車會開到偏遠山區,最大程度發揮移動醫療下沉到基層及偏遠、貧困地區的作用。”

但客觀而言,現階段,這部分市場直接帶來的商業化回報,的確無法與單個訂單動輒就可以達到幾十萬元的高端市場相媲美。吳家香坦言,集團現有的10餘家縣域地區的終端體檢門店雖然都在正向盈利,但對利潤情況進行復盤後,發現該比值在這個領域裏相對較低。

不過,這一過程中,儘早佈局的先發優勢爲想要拓展基層新市場的非公醫療機構帶來的影響,確實也在逐步體現。吳家香提到,醫療資源“下沉”過程中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縣域市場內“一旦有了一家打出品牌的民營醫療機構,就不會或很少能跑出第二家”。

“在縣域市場做規模化、連鎖化的運作,把品牌做起來,這一思路從我們過往5年的實踐經驗上來看,是非常正確的路徑。所以我認爲,在找清細分市場定位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可以走出非常好的未來。”吳家香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