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藥投資部落

自去年年底在中樞神經領域高達87億美金的併購後,製藥巨頭艾伯維再次重金出手!

2024年4月16日,專注長效緩釋製劑技術的法國製藥公司Medincell宣佈,其已與艾伯維簽訂協議,以3500萬美元首付款、最高19億美元(約138億人民幣)的開發和商業里程碑費用、以及若干特許權使用費的條件,與艾伯維共同開發和商業化六款長效製劑。

由於想象力不如輕易掀起治療革命的創新藥,高端製劑這種基於已知分子、從製藥工程化入手的創新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太引起資本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Medincell誕生於本世紀初,從成立到上市用了足足15年,至今僅一款長效針劑產品獲批。

此次吸引到艾伯維的入局,離不開其長期的技術積累,且如今全球範圍內研發押注勝率越來越低,Medincell這類主攻複雜製劑技術的公司正在吸引更多目光。

在國內,也有一批以綠葉、麗珠等爲代表的長期耕耘複雜製劑的玩家。

本文試圖梳理複雜製劑開發,複雜在哪、難點何在?這是一門什麼樣的生意?國內各企業在這個賽道上處於何種身位,誰又能接住這一波“潑天的富貴”? 

複雜製劑領域國內玩家盤點

所謂的高端複雜製劑,是一類基於“載藥體系”改良的產品,包括脂質體、微球、微晶/納米晶、膠束等。

把藥開發成“長效製劑”的產品有不少,比如很多心血管及糖尿病的緩釋/控釋劑型,但是能形成技術平臺、並不斷複製創新制劑產品的不多,這需要公司長時間戰略性地投入,海外“大廠”已經通過業績釋放、收購動作等驗證了長效製劑產品的潛力與價值,國內則仍處於寡頭競爭階段。

1.    綠葉製藥:頭部玩家,又一中美雙報大品種將至

在國產高端製劑玩家中,無論是平臺管線,還是國際佈局,老牌藥企綠葉製藥算是頭部企業,近年的成果算是獨一份的。

作爲一家依靠紫杉醇脂質體打開局面的公司,綠葉早在本世紀初就介入高端創新制劑領域。

通過自研和併購雙輪驅動,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全面的長效製劑技術平臺,在微球、脂質體、透皮釋藥等技術方向均有成果落地:

基於微球平臺開發的利培酮緩釋微球注射劑,於去年年初叩開FDA的大門,並通過CSO的模式開始商業化佈局;其去年6月獲批的戈舍瑞林微球,商業化授權交給百濟神州,並於年底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值得一提的是,綠葉在今年2月公告稱,其自主開發的帕利哌酮長效針劑(LY03010)在美國NDA審評進程中的專利挑戰獲得成功,意味着這一劍指40億美元市場的產品,有望提前至今年在美獲批上市。

兩款衝擊FDA的長效針劑產品,聚焦精神分裂症,結合其他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貼劑)、帕金森症(羅替高汀微球)、抑鬱症(若欣林)等領域的產品,均採取的國內外同步開發的策略,不難看出綠葉在中樞神經領域的深耕佈局。

隨着Rykindo在美國一年多的投石問路,疊加LY03010獲批上市,綠葉將在海外中樞神經賽道火力全開。

2.    麗珠集團:2款已上市微球戰績不俗

公司在藉助自身的微球技術平臺已經開發出8款在研產品,覆蓋腫瘤、生殖以及中樞神經領域。其首款獲批的亮丙瑞林微球2009 年上市後,累計銷售額接近75億元;去年5月9日,醋酸曲普瑞林微球(1個月)上市申請獲得批准。兩款商業化產品均聚焦腫瘤領域。

3.    聖兆藥業、博恩特:仿製先鋒

北交所上市企業聖兆藥物,2023年9月其多柔比星脂質體通過一致性評價,獲得上市批准。公司以此爲基礎,往微球等長效緩釋技術發展,目前正在開發利培酮、艾塞那肽等多款經典藥物的微球製劑。

2004年成立的北京博恩特藥業,於2009年公司成功推出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緩釋微球,儘管也是仿製藥註冊路徑,但彼時已是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的存在。目前公司以此爲基礎,向其它治療領域的微球製劑慢慢延伸。

高壁壘技術、高臨牀價值的另一種解法

事實上,高端製劑從開發到生產到臨牀再到監管,每一環都是難以逾越的坎。

以微球爲例,這是一類基於聚酯類高分子材料爲載體的藥物載體,注射後通過聚合物降解以達到藥物緩慢而穩定的釋放效果,可以大幅延長藥物半衰期,減少用藥次數,長時間保證血藥濃度,改善患者依從性以及血藥濃度波動帶來的問題。

然而,微球的製備和檢測設備缺乏,且該類產品從小試到商業化生產難以線性放大,需要長時間摸索,對原料和時間成本都是考驗;此外,微球對工藝要求非常高,且需無菌操作,這除了提高製備過程的成本之外,也給監管帶來挑戰。

要打通這一鏈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實踐,以及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不過,只要技術成熟、打通鏈路,上述開發難點也就成爲企業的技術壁壘。從產品經營策略角度來看,長效製劑也能延長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強生多款帕利哌酮長效針劑就是典範。

創新勝率下滑後,重新權衡投入與產出

長效針劑在給藥週期、釋藥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確是當前很多疾病的臨牀剛需,這一點尤見於精神類疾病。

這類疾病通常治療週期長,一旦斷藥極易復發,這對患者的規律治療和照護提出極高要求。而長效製劑通過減少用藥次數、延長藥物作用來提高依從性,同時減少就醫頻次、降低醫療負擔。

據動脈網報道,針對精神分裂症這一疾病,不少發達國家使用長效製劑的比例達到8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高端製劑的“開發難”是工程化的問題,而創新藥物背後涉及的新分子、新機理,則依賴於生命科學裏突破。

前者可以靠大量時間和人力去迭代,而後者靠的是基礎研究的突破;換句話說,前者的問題解決確定性是有的,而後者通常需要一點運氣。

過去幾年,生命科學裏誕生了以四大組學爲代表的技術革命,帶動了創新藥的整體發展,也吸引了無數的資金和人才競相湧入。而複雜製劑這種工程學層面的問題,則明顯缺少吸引力。

而如今,創新的果實即將被階段性的摘完。德勤最新的關於藥物創新回報率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TOP20 MNC的研發效率再一次創下歷史新低,降至1.2%。這意味着從機理和分子層面去探索創新的臨牀解決方案,賠率越來越高。

因此,各大製藥公司也在逐步轉變創新產品供給方式。

除了艾伯維,吉利德阿斯利康、強生等MNC均有複雜製劑產品佈局,其中不乏年銷量超過10億美元的大單品——如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峯值一度超10億美元;武田的亮丙瑞林微球2021年銷量達15億美元;強生的帕利哌酮長效針劑在2022年則賣出40億美元……

小結

過去幾年,高端製劑相比全新分子,被認爲是“保守”。這種觀點背後,其實是對臨牀價值的忽視。

創新本無高下之分,只要能解決廣泛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隨着國內高端製劑行業更多成果落地,加上技術平臺的持續積累與週期的更迭,如同曾經沉寂二十年的Medincell一樣,國內企業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