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行家 

隨着一紙公告,預熱多時的“國民證券”加快了進度。在國聯證券官宣之際,中型券商的出路,成爲圈內外人士思考的話題。

重大事項的停牌公告

4月25日晚間,國聯證券突發公告,宣佈“正在籌劃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購民生證券控制權並募集配套資金”。

國聯證券表示,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並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公司股票自今日(2024年4月26日)起停牌,預計不超過10個工作日。

消息一出,行業震動。曾經在《准奏!國民證券》一文中有過點評的行家,業已收到了多位業內人士的解讀。

要知道,2022年國聯證券以7.67億元的淨利潤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26位。2023年,國聯證券淨利潤下降12.51%,與已披露業績的券商相比,仍屬中游。

中型地方性券商,以強大的魄力推進併購。這可能是證券行業新一輪大洗牌的標誌性事件。

監管力推的優質頭部

遊走在高質量社羣,行家獲悉圈內人士普遍對券商併購保持關注。

月前,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

引起業內反響的,是“意見”中的這段: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基本形成“教科書式”的監管模式和行業標準,行業機構定位得到校正、功能發揮更加有效、經營理念更加穩健、發展模式更加集約、公司治理更加健全、合規風控更加自覺、行業生態持續優化,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對這一監管“明牌”,多家券商已發佈了深度研報。

國信證券指出,證券行業正在鉅變的前夜。預判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機構定價權進一步加深,資管指數化進一步加強,監管要求進一步提高;行業將加速扶優去劣,在進化中謀求自身高質量發展,成爲新質生產力的“引擎”。

國海證券指出:證券乃至基金行業的脈絡與主線絕不在於短期政策或基本面的微觀變化,而在於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將上演的併購整合的供給側格局改革。從投資角度來說,中長期的併購主線不變且需要重點事件(如頭部券商間的合併)的催化。

東吳證券認爲,同業併購成爲券商做大做強的較優方式。對於部分缺乏鮮明業務特色的中小型券商而言,主動尋求被兼併重組不失爲有效的突圍路徑。建議關注已釋放明確併購重組信號的標的,以及在併購重組方面具備潛在預期的標的。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行家認爲,監管這一總體要求,勢必對券商行業分佈產生本質影響。接下來,我們非常有可能目睹證券行業的巨大變化。屆時,擺在全行業百餘家券商面前的,將是前所未有的行業格局。

在這場變革中,券商們需要調整策略,緊跟時代步伐,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那些敢於創新、勇於變革的券商,更有可能在這場行業洗牌中脫穎而出,成爲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力量。

面臨變革的中型券商

爲了迎接這場席捲行業的變革,全行業146家券商,有着不同的應對策略。

頭部券商更有準備,通過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位於“腰部”及以下的券商,也寄希望於修煉獨門內功,通過差異化經營的特色,擁有一席之地。

值得關注的是中型券商,本次併購的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正是這一範疇。

如何界定中型券商?從註冊地來看,不少省區都有那麼幾家券商,距離頭部多多少少有些距離,但整體實力至少是行業中游。比如上海的民生證券、上海證券,安徽的國元證券、華安證券,浙江的財通證券、浙商證券,湖北的長江證券、天風證券,四川的國金證券、華西證券,江蘇的東吳證券、南京證券,福建的華福證券、興業證券……

可能並非是巧合,近期積極活躍於併購市場的,同樣是這些區域性較強的券商。

跨年前後,浙商證券公告稱,擬以29.84億元受讓重慶信託等5家公司持有的19.1454%國都證券股權,受讓成功後將成爲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從業務層面看,此舉能夠有效補齊公司在京津冀區域佈局,並通過國都證券參股的中歐基金,補足公募基金業務短板。

月前,長江證券公告稱,長江產業集團擬受讓湖北能源、三峽資本持有的長江證券9.58%和6.02%股權,收購溢價約60%。通過一致行動協議,湖北國資委對長江證券直接和間接控股比例將達到28.22%。此次股份轉讓,將解決長江證券過往股份過於分散的歷史問題,進一步擁抱地方國資。

就在上週,東北證券也宣佈了新的“易主”方案:亞泰集團擬出售其持有的東北證券29.81%股權。長春國資旗下的長髮集團,目前持股3.38%,本次擬接手20.81%的股權;亞泰集團的股東方之一,同樣爲長春國資背景的長春金控,擬接手9%的股權。若本次交易完成,長髮集團將成爲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有助於擺脫股東方的經營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後續發展。

破局——併購之路

對於中小券商而言,夯實地方國資股權結構,有助於其進一步強化區域競爭優勢;同時,通過併購重組方式補齊業務短板,實現跨區域運行,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可選項。

中型券商必須走併購的道路,正成爲業界共識。具體如何併購,可能有哪些途徑?

同城併購

依託當地政府實現省內券商併購。業務規模相近,又各有特色,單打獨鬥很難形成規模效應。若能同省合併,有利於增強資本實力,補上業績短板。

當然,同省併購的難點,在於所屬的上級單位不同,需要協調。在行家印象中,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案例。更爲麻煩的是,券商牌照的價值。在早年的“野蠻生長”和“瘋狂倒閉”潮後,近年來監管批准新設的券商,除“接盤”原華信證券的甬興證券外,全部都是外資或合資背景的券商。在存量稀缺的情況下,減少一張牌照的想法可能頗爲“另類”。

易主求新

二是更換股東謀求發展道路。從歷史上看,已有多家券商通過更換控股股東,謀求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接更多有效資源。

最爲成功的更換股東還是2015年,當時的同信證券被東方財富收購,東方財富證券由此得名。在券商加持下,“券茅”異軍突起,市值一度超過3000億,成爲躍居中信證券之上的強勢公司。

而近年來行家點評過的券商,還包括誠通證券、國新證券、華源證券、德邦證券等。從這些券商的表現來看,也是喜憂參半。引進國資股東以後,資本金得到補充,提升ROE;業務資源更爲廣泛,有望補足短板。而缺點呢,新的控股股東都不是證券背景很強的大平臺,對公司實際業績和經營管理的效果顯現,還需要時間考驗。

同業抱團

券商同業實現併購,尤其是對民營優質券商的併購。

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券業併購已有多起案例。平安證券與方正證券,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以及近期浙商證券對國都證券。

從相關信息來看,併購可以帶來更爲有效的成果。

收購方都是有雄厚背景的地方國資股東,對於補充資本金,提升業務規模都有幫助,並且券商間的經紀業務可以實現1+1直接提升,其他業務比如投行、資管可以優勢互補,從而有走向頭部券商的可能。

收購方對業務的理解以及行業的發展更且清晰,對於併購之後的管理和發展會更有目標,比如前幾年中信收購廣州證券。

而從被收購方角度看,民營金融機構在社會融資,業務發展,業務准入、資本金擴張方面的劣勢較大,民企股東也沒有國資股東對於當地金融企業發展等約束條件。

至於上市與否,並不見得是障礙,反而還有加持。因籌碼較爲分散,估值較爲透明,上市券商之間的併購可能較爲容易。多年前,申銀萬國與宏源證券的合併,至今仍影響着券商格局。

尋找優秀的民營券商

從行業現狀來看,民營券商表現突出的已經不多,可能被併購的標的不超過十家。

除去已經確認方向的方正證券、民生證券、德邦證券、國都證券以外,各項規模在第一梯隊是東方財富證券和國金證券。當然,這兩家的本身就接近頭部,未來最有可能的還是引入國資股東戰略投資,實現混合所有制。

而各項指標較爲靠後的券商,包括中山證券、宏信證券等,由於業務規模過小,持續未能扭虧,併購價值似乎不太大。

反而是各項規模在第二梯隊的券商,業務規模不小,經營特色突出,可能是很好的標的。在這一檔次的券商中,東莞證券、湘財證券、華林證券等,在資本市場較爲活躍。

IPO“暫停中”的東莞證券,經紀業務排名相對靠前,並且業務收入水平也不錯。但相對來說這家券商缺乏經營特色,中規中矩。華林證券被稱爲券商CEO的“競技場”,雖然收購了字節旗下海豚APP後主打互聯網證券業務,但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短期內被併購可能性不大。

相對來說,由湘財股份控股的湘財證券,最有概率。

一方面,湘財證券成立超過30年,經紀業務規模穩定。特別是2015年和大智慧合作期間,率先實現了“平臺+牌照”的商業模式,屬於這些年很有特色的“互聯網”代表。以至於可以用六七十位的資本金規模做出三四十名的業務排名。可見輕資產業務發展的水平還是不錯的。

另一方面,湘財證券的主體沒有上市,在併購交易條件搭建中,也會有更多空間和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湘財證券連續兩年分類評價是A類,合規管理能力和併購的潛在風險相對較小。

隨着併購市場的逐漸活躍和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優質的券商通過併購實現彎道超車,成爲行業的佼佼者。同時,我們也期待着在這場變革中,能夠湧現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市場競爭力的新型券商,共同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繁榮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