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8月,此時的張廷玉已經78歲高齡了,這一天欽差大臣德保帶着10多名侍衛,以及從知府那借來的200名兵丁來到張家,奉旨來取回三朝皇帝賞賜給他的字畫、珠寶、衣服等器物,張廷玉早已將這一切都準備好,率領着全家跪在門口迎接。

士兵們進入張家後,不由分說,以搜查賞賜之物爲名,對張家進行了土匪式的搜查,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對張廷玉的家進行了查抄。並帶走了張家所有帶有文字的東西,包括書籍,文章,信件以及便條的。

本是好好的收回賞賜之物,怎麼就變成了抄家呢?而乾隆皇帝對這一切的解釋是,下面的人會錯了意,他並無抄家之意,但沒有一個士兵因此事受到懲罰。

張廷玉心知肚明,這一切不過都是乾隆的說詞,之所有帶走所有文字,不過是想看看張廷玉致仕回家後,對乾隆有沒有怨懟之詞。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29歲高中進士並被點爲翰林。33歲那一年獲得了一次與康熙交談的機會,從此開始走入仕途,45歲時已經升到了禮部侍郎。

康熙去世後,雍正對張廷玉更加重視,迅速將他升爲禮部尚書,參與機密大事,雍正是歷史上有名的難伺候的皇帝,很少有大臣能與他親近,然而他對張廷玉卻一見如故。

不論大事小事都和他商量,雍正期間的大部分旨意都是由張廷玉撰寫的。這兩人名義上是君臣,實際上已經爲好友,甚至到了一天也不能分離的地步。

雍正5年5月份,張廷玉生病了一段時間,很長時間不能進宮。雍正對身邊的侍衛說:我這幾天手臂疼,你們知道爲什麼嗎?

身邊伺候的人忙問:”萬歲爺,您怎麼了?

雍正回說大學是張廷玉生病了,他就像我的手臂一樣,這不就是我手臂疼嗎?

雍正在位的13年中,朝廷中的大臣與他親近的很少,但唯獨張廷玉和鄂爾泰與他情同密友,雍正去世前,特別留下旨意,要讓他最信任的兩位大臣配享太廟。

這是一項極高的政治榮譽,整個清朝200多年的江山中,張廷玉是唯一一個享有這個待遇的漢人。

然而,乾隆繼位後,這一切就開始變了,張廷玉是雍正指定的託孤之臣,乾隆初上任時,對他也是禮遇有加,各種賞賜如同雨水般,源源不斷的流入張家。

儘管張廷玉仍爲首輔大臣,還兼職皇子的老師,每次乾隆出京辦事,都讓他留守京中,總理事務,夜宿紫禁城,雖然受重視,但張廷玉也感受到了這位年輕皇帝的寒意。這位新主子雖然年輕,但手段比起雍正來一點也不差,甚至更爲老練毒辣。

乾隆五年,乾隆開始不斷的敲打老臣鄂爾泰,同時也是在敲打着張廷玉,但幸運的是張廷玉爲官謹慎,一直不與朋黨結交。在鄂爾泰連連受到打擊和處罰時,他卻能安然無恙。

在傳統政治當中,做皇帝的近臣,特別是位高權重的近臣是件特別不容易的事。專制制度是自私的,這決定了君臣的關係,想做一個始終得到君主信任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歷史上那些聲名顯赫的文武大臣,大多下場不佳,特別是身居高位的,幾乎沒有一個完美收場的。李斯易主而亡、韓信功成身滅、周亞夫絕食而亡、岳飛血灑風波亭、于謙上了斷頭臺。

而清朝前期的幾位權臣也都死於非命,鰲拜、年羹堯、索額圖都是前車之鑑,張廷玉對此是深有體會,他一直小心翼翼,避免步其後路。

1745年,鄂爾泰死後,乾隆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了張廷玉身上,朝中的朋黨勢力想依附於他,而他即不想成爲新的朋黨領袖,他身處高位,即使想做清流也無法阻止別人的靠近。

乾隆十三年以前,張廷玉一直都在高位穩如泰山,在4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很少犯錯,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張廷玉爲官的確有過人之處,自從康熙43年在南書房當班開始,他就充分的表現出了出色的祕書天分,雍正繼位之後,但凡有詔書,基本都是出自張廷玉之手。雍正只需要口述大義,張廷玉就可以擬就,數10年來,從未出錯。

張廷玉做官非常的勤奮,史書記載,他下班後,即使晚上睡覺了,想起所寫擬之書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立即就要起身改正。而且他心思縝密,記憶力極強,全國各地的官員經歷、出身都在他的腦中,他就像一個活的檔案庫。

如果說張廷玉的才華佔了他仕途的50%,那另外50%就來自他的出身,他的父親是康熙朝的大學士張英,張英是康熙最爲欣賞的大臣之一,張廷玉從小深受父親教誨,自入朝起,張廷玉就表現出了成熟老練的風姿。

張廷玉也老了,乾隆爲了體恤他,讓他可以不必每天上早朝,而實際上是在架空張廷玉,不讓他參與核心機密。

凡事過猶不及,張廷玉已身居高位、三朝元老、功名利祿都達到了極點,張家一門也安排的妥妥當當。弟弟張廷璐是禮部侍郎、張廷緣是內閣學士,兒子張若靄入值南書房、張若澄入值軍機處,一門之內,皆是官紳禮服,當官如此,夫復何求,當前對於張廷玉來講,平安退休,保住這一身的清名榮華是才最重要的。

1746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病故,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張廷玉的身體大不如從前,而這一年乾隆也開始大力打擊朋黨,張廷玉知道懸在他頭上的那把劍早晚會落下來,張廷玉決定激流勇退。

1748年,76歲的張廷玉決定請辭,他以“年老體弱,心力、思維反應大不如前”爲由”,請求榮歸故里,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乾隆居然拒絕了。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雖然年齡已經老了,但頭腦還是十分清楚的,在朝中做一個顧問指導,也是很不錯的。而且乾隆認爲張廷玉被雍正欽點配享太廟,這樣的榮譽只有功高蓋世、純正無瑕的名臣纔有資格,獲得這一份榮譽的人就應該死而後已,爲國家貢獻自己的全部力,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張廷玉的辭職,讓乾隆認爲張廷玉只不過顧及自己的名譽罷了,凡事只爲自身考慮,置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上,表面上淡泊名利,而實際上心機深沉,對自己的忠誠度遠遠比不上雍正。

張廷玉萬萬沒想到,乾隆皇帝不僅會拒絕,還將這事情提拔高到一個道德的高度,作爲配享太廟的榮譽之臣,張廷玉失去了退休養老的權力,張廷玉斷沒有想到自己一家三代,爲愛新覺羅家族服務了50多年,竟然換了一個這樣的評價。

受到打擊的張廷玉只能強撐着身體,每日到朝中點卯,儘管乾隆表面上對他仍是客客氣氣,稱他張先生,但其實大家都已經看明白了,乾隆對他已經不是如原先那般以禮相待,甚至動輒對他進行呵斥。

乾隆態度的轉變,加劇了張廷玉的身體狀況的變化,這一切乾隆都看在眼裏。

1749年,張廷玉再次鼓起了勇氣,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請求,這一次,乾隆同意。

但乾隆喜歡萬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感覺,在張廷玉辭職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乾隆寫了一道聖旨:“意思是張廷玉爲國操勞幾十年,朕看在眼裏,但也不忍心再強留,是否要辭職,由張廷玉自己做決定,並派人將此聖旨送給他。

這張聖旨上乾隆既沒有說一個去字,也沒有說一個留字,既表達了對張廷玉的關心,也表達了對他的不捨,一派仁君之風,表達的淋漓盡致。

乾隆這樣做,無非是想成就張廷玉的名聲和自己的仁君之風,讓張廷玉再三請辭,乾隆再三挽留,這樣三請三留之後,最終榮歸故里,留下一段君臣佳話。

然而張廷玉到底是老了,當他看到這份他盼望已久的旨意時,並未多加思考,便上奏謝恩,表明自己明年開春就準備回家了,張廷玉的這封回奏讓乾隆大失所望。在張廷玉的心裏,自己果然比不上父親。儘管乾隆很失望,但他還是同意了,讓張廷玉原官致仕是給予了他最大的榮譽。

一切若真如此,張廷玉也算平安落地了,然而過高的榮譽會引起人的嫉妒之心,此時,朝中一個叫史貽直的人,就提出,張廷玉一生並沒有什麼大的貢獻,沒有資格配享太廟,應該取消他的資格。

張廷玉一生雖然淡泊名利、不貪圖功名,但他對清名是很在意的,他也開始擔心自己辭職以後,乾隆身邊的小人會時刻唆使乾隆取消自己配享太廟的資格。於是,張廷玉決定厚着臉皮去向乾隆要一份保證。

聽到此要求的乾隆心中自然十分不快,他沒有想到一個三朝老臣,居然如此不信任自己,但本着送佛送到西和遵循雍正遺命的原則,乾隆還是寫下了這段保證。

他寫下了意味深長一段話:”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清史列傳》卷十四,張廷玉傳。

截至這個時候,張廷玉的一生可以說無可挑剔,享受了榮華富貴又能平安落地,死後名垂千古,這是幾千年來大臣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然而,這時的張廷玉又犯了一個錯,張廷玉並沒有看出,乾隆給他的保證書當中的不滿,他只是顧着退休的高興。

本來張廷玉第二天應該親自入宮叩謝,但他卻以身體不適爲由,讓自己的兒子張若澄代他入宮,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乾隆,在乾隆看來,自己的價值已經被利用完了,張廷玉連入宮謝恩都不願意了。

乾隆爲此憤怒不已,讓傅恆、汪由敦傳旨張廷玉,讓他想明白,回宮復奏,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他知道乾隆發火了,此事非同小可,於是就悄悄的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婷玉,讓他提前做好準備。

得到消息的張廷玉,第2天一早就匆匆進宮請罪了,然而,更令乾隆氣憤的是,聖旨還沒有到達張廷玉家中,他就已經入宮請罪了,這消息是誰透露給他了,這不就是結黨營私嗎,乾隆在朝中打擊朋黨,多年沒想有黨原來一直在自己的身邊。

至此乾隆對張廷玉的好感,已經幾乎全無,再也不願意敷衍了,乾隆特意下旨列數了張廷玉的四大罪狀。

這4條罪狀歸結到一起所表達的就是:“你是三朝老臣,父親准許你配享太廟,我也給你寫了保證書,而你卻不親自來謝恩,是對先皇不敬,更是對我的不信任,幾次三番想要辭職回家,對我不忠誠,提前得到聖旨消息,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張廷玉接到這一聖旨之後,被嚇得不輕,主動上書請罪,乾隆幾番拷打、怒氣消除之後,也表示自己並不是真的想治他的罪,配享太廟是雍正給的,我絕對不會剝奪,但伯爵是我給你的,既然你對我沒有什麼感情,那我也沒必要給你留伯爵了。

此時張廷玉已經看明白了,京城是一個是非之地,他若不能及早離開,一生的功勞都將付諸東流,還可能落一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眼下他要做的是儘早離開這個是非地的。

乾隆十五年,當張廷玉終於收拾打包好了一切準備離開時,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卻突然去世了,張廷玉是永璜的老師,參加完祭禮之後,張廷玉便準備回家了。

這件事情又令乾隆氣憤不已,直罵張廷玉太沒有良心了,他的學生、自己的兒子剛去世,而張廷玉想到的卻只有回家,對皇家毫無眷戀之情。

乾隆將失去兒子的心疼,全部都發泄到了張廷玉身上,直接下旨問張廷玉,你一生並沒有什麼功勞,有什麼資格配享太廟。

在飽受了幾番羞辱之後,張廷玉只好回奏,懇請乾隆罷免他的配享太廟的資格,並治他的罪。張廷玉沒想到自己奮鬥了一生,換得配享太廟資格,最終也只能失去了。

退休回家之後的張廷玉心情逐漸好轉,身體也有所恢復。然而此時,四川學政的母親去世,按照慣例,他應該上報母喪,回家丁憂,朱筌卻隱瞞不報,這件事情又讓乾隆想起了張廷玉。

朱筌和張廷玉是女兒親家,這樣一個品行卑劣的人,居然和張廷玉是親家,還受到了他的舉薦,可見張廷玉也不是什麼清白之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始終懷恨在心。藉由此事,乾隆下旨追回對張廷玉以前的賞賜。

1750年,侍衛們以搜查賞賜爲名,變相得抄了張廷玉的家。

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之後,張廷玉的精神被徹底打垮了,健康每況愈下,終於在乾隆25年永遠的離開了。

當消息傳到乾隆耳朵裏時,乾隆也感到悲傷不已,畢竟和自己相處了14年,他對張廷玉或許苛刻了一些,但他畢竟大半輩子爲清朝江山付出了努力,最終乾隆仍然命張廷玉配享了太廟。

經過乾隆幾番拷打、多次羞辱之後,當張廷玉終於喫上了皇陵的這碗冷豬肉時,不知道張廷玉是否還覺得這是無尚榮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