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繚是秦王嬴政一個非常重要的謀臣,他對秦國統一六國所做出的歷史貢獻,絲毫不亞於李斯、呂不韋等人。不過,他在歷史上卻不怎麼出名。那麼,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爲什麼卻不怎麼出名呢?

(尉繚)

我們先來說說他不怎麼出名的情況。

尉繚究竟是誰,歷史上到目前爲止都沒有定論。根據《史記》記載,魏惠王時期曾經有過一個尉繚,秦王嬴政時期也有一個尉繚。這兩個尉繚,相差100多年。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們不但同名同姓,而且思想主張各方面都非常一致。而且根據《史記》介紹,秦王嬴政時期的尉繚,也是從魏國來的。這樣一來,讓人感覺這就是同一個人。

但是,這兩個人前後相差100多年,怎麼可能又是同一個人呢?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我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因爲尉繚的這個名字,其姓是一個官名,因爲他擔任的國尉,是一個比宰相稍稍低一等級的高級官員。也就是說,很有可能魏惠王時期的那個尉繚,和秦王嬴政時期的尉繚,是同一個家族的人。或者說,後面一個尉繚,很有可能是前面那個尉繚的子孫後代,他們的學說,也就是家傳的學說。同時,因爲他們擔任的職位也差不多,名字也可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感覺到了一些錯覺。

我們再來看看,爲什麼說尉繚這個人物,是相當厲害的呢?

(秦始皇)

尉繚對於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歷史功績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尉繚爲秦國的統一戰爭,做好了前期準備。

秦國當時的實力是最爲強大的,原本趙國還能夠與秦國相抗衡,但是自從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就已經完全趴下去了,根本就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但是就算這樣,也不表明秦國就可以開始統一六國了。後來秦國在圍攻趙國邯鄲的時候,出現的一幕,讓秦國明白,他們想要統一六國,爲時尚早。當時魏國和楚國紛紛帶兵前來援助趙國,因此秦國不得不撤軍。

這個結果,使得秦國明白,如果他們單獨與趙國作戰,趙國肯定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如果要去打其中任何一個諸侯國,其他諸侯國必定會帶兵來援助。因爲所有諸侯國都知道,秦國在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如果不去援助,那麼接下來倒黴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尉繚當時對秦國的貢獻,就是他極力破壞諸侯國之間的合縱。

想要破壞諸侯國之間的合縱,尉繚當時想了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就是去賄賂六國中那些掌控大權的大臣。賄賂了他們,他們必然幫秦國說話。這樣一來,秦國單獨對付那些諸侯國,就容易一些了。

(長平之戰)

尉繚對於秦國所做的第二個重大貢獻,是他寫了一部兵書,叫做《尉繚子》。

這部兵書,有人認爲並不是他寫的,而是後人僞託的。不過,從尉繚整個家族歷史上都很懂得這方面知識來看,尉繚寫出這樣一部兵書,也是順理成章的。或者說,這就是這個家族的一部祖傳的兵法。

當時的秦國,雖然戰將非常多,但是他們出現一個軍事理論家,這一點,與秦國的強大的國際地位是不相稱的。

尉繚的這部兵書,給秦國做了很好的戰略規劃。在排兵佈陣上,還給予很好的指導意見。

後人對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研究得比較多,肯定得比較多,認爲這是秦國之所以能夠打敗六國的最核心的一個原因。但是,這並不表明,有了這樣一個“軍功獎勵制度”,秦國就能夠打大勝仗,他們必須還要有一套符合自己的兵法。應該說,尉繚的這部兵書《尉繚子》對秦國的幫助,確實是很大的。

(李斯)

那麼,既然尉繚對於秦國做了這麼大的貢獻爲什麼他卻不怎麼出名呢?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尉繚對秦始皇很不信任。他覺得如果在秦國追求權勢,最終必然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他對秦始皇有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史記》繪聲繪色地寫了下來:“秦王爲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不可與久遊。”後人知道秦始皇長成什麼樣子,也是根據尉繚的這個描述。

尉繚因爲知道秦王嬴政的爲人,所以他一直試圖遠離秦王嬴政,避免自己遭到殺身之禍。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尉繚此後是不是已經成功躲開了秦王。但從後面歷史上再也沒有尉繚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他是躲開了的。

另外兩個追求權勢的大臣呂不韋和李斯,最終都走到了悲劇的結局。由此也可以看出,尉繚雖然沒有把自己的官當得太大,沒有在秦國曆史上留下太多的名聲,但是他也沒有像呂不韋、李斯那樣,走向悲劇的結局。

相關文章